我们遗忘他太久了!
潘蕃(—),字廷芳,石门镇人,起初冒姓钟,到他六十岁时,才恢复本姓“潘”,民间习称“潘尚书”,是明代做官做得最大的桐乡人。
这两天,我连续写到了潘蕃,因为是粗线条的介绍,所以不少朋友很好奇:以前没听说过这个人,潘蕃,到底有多牛?
今天具体说一下,潘蕃的厉害,其实非常多,这里略为总结一下,大致如下:
一、一代学霸,桐乡历史上第一个会元!
潘蕃从小读书好,成绩突出,年年都是“五星级好孩子”,19岁就考中举人。十年后,考进进士,而且是会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古代社会,举人第一名叫“解元”,比如唐伯虎,举人第一名,所以人称“唐解元”;比解元再高一级,就是全国举人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再进一步,就是大家熟悉的“状元”了,由皇帝钦定。相对而言,会元是实力,状元是运气。潘蕃,是桐乡历史上第一个会元。
二、中国历史上第一任郧阳知府。
流民问题,是明代中期的大问题,陕西、河南、湖北交界之地尤其突出,公元年,明政府在这一带新设了一个府——郧阳府(今湖北十堰市),第一任知府的人选,显得特别重要,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历史最终选择了潘蕃,即此可见,他的能力之强!
潘蕃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中国历史上第一任郧阳知府,他到任后,迅速妥善地处理了流民问题,不负众望。《明史》记载说:陕洛流民毕聚,蕃悉心抚循,皆成土著。
在主政郧阳之前,潘蕃担任安庆知府,达七年之久,政绩突出。明代哲学家罗钦顺在评价安庆知府时,只举了王璠、潘蕃两人。他说:若修武王公璠之宽厚,崇德潘公蕃之严明,皆号为成章。明政府为什么会选择潘蕃去担任第一任郧阳知府,应该与他主政安庆七年的政绩有关。
三、第一次推出广西思恩府“改土归流”政策,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西思恩府(今属南宁市)从唐朝以来,一直实行土司世袭制度。明孝宗弘治年间,思恩府土司岑濬发动叛乱,时任两广总督的潘蕃,立即率兵平定,并首次提出思恩府“改土归流”的建议,取消世袭制度,受到朝廷采纳。在他的启发下,兵部尚书刘大夏同时决定思恩、田州两府全部“改土归流”。
历史证明,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四、培养人才。
潘蕃特别注意培养、发现人才,明代名臣如毛锐、张祐、吴廷举、姜绾等,都曾在潘蕃手下工作,这些人后来都见于《明史》专列。其中,张祐十九岁就随潘蕃打仗,颇受器重,终成一代名将。
五、对广州城市建设的贡献。
公元年,在潘蕃的主持规划下,重修广州城,周围丈,高三丈五尺,共七个城门。广州城在后世虽又陆续修建,但年的城池,是一个重要基础。
六、清廉模范。
潘蕃官至左都御史、南京刑部尚书,省部级领导,他退休以后,回到石门,一贫如洗,连房子也没有,只好租屋居住,但他又安之若素,坦然处之。当时人有诗写他:尚书归来无第宅,税地种花兼种鱼。
潘蕃去世以后,连安葬也成问题,在朝廷的资助下,才得以入土为安。
因此,明末清初大学者毛奇龄感叹道:(潘蕃)著绩南服,赫赫都府,而至不能治其居与其葬,此何为者也?亦足以觇世变也夫!
毛奇龄的意思,像潘蕃这样的伟大人物,竟至于贫困至死,可见这个国家的气数将近了!
郁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