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長舊文淺談現行簡化字中的Bug和一

北京白癜风的价格 http://m.39.net/pf/a_4781528.html

人有它大,天沒它大,打一漢字:

裏外都是未知數,打一簡化字:

本文成於年末。

現行簡化字的簡化方案有兩個原則:一是草書楷化,如:“擊”簡化爲“击”、“鑿”簡化爲“凿”,筆畫是少了很多,但原有的造字規律也失去了,我有時還記不住“揀”的簡化字拣”的筆畫。另一個是同音代意,就是淘汰一些字,用發音相同的字代替。這其實是一種繁化,漢字中的很多意義就失去了,畢竟文字並不單純是傳遞信息的工具,它更是一種文化載體,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最小單元,很顯然,簡化字對于我們瞭解傳統文化和閱讀文獻確實造成了不少障礙。余以爲,作爲一個有文化的中國人,認識正體字是最基本的素質。現行的簡化字並不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只是一種通訊工具,最出的用途是給目不識丁的成年人掃盲,漏洞很多,如:“長”簡化爲“长”、“異”簡化爲“异”,它們所組成的字如“套”、“戴”等確未做簡化,這對于沒學過正體字的人是没辦法理解的。還有,“興”簡化爲“兴”、“與”簡化爲“与”,導致“譽、舉”也要跟着簡化爲“誉、举”,這兩個字都是用“與”表音,和“興”沒有關系,簡化字容易產生誤導。還有一些殘疾字,如:“聲”簡化爲“声”,“醫”簡化爲“医”。後來規定:《簡化字總表》以外的字不再類推簡化,客觀上又給學習增加了難度。當然,正體字中也有簡化的,如:“法”,本字爲“灋”。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字之間並不是繁簡關係,只是不同寫法,如:“争”和“爭”。

簡化字自古就有,是老百姓常用的,也很好用,但在建國以前,只是民間流傳的書寫方式,版本重多,各地都不同,舊稱“俗體字”或“異體字”,建國後,纔作了一些規範,取代正體字,成爲官方文字。下面就給大家梳理一下那些同音代意和不容易曲分的字:

埯:指把種籽納入土中;垵:用于地名:“新垵”。

“擺(放)”和“(衣)襬”不一樣。表示安放、陳述、顯示、晃動、排除時用“擺”;表示長袍、裙子的下部時用“襬”。現均簡化爲“摆”。

“(木)板”和“(老)闆”不一樣。表示雇主和戲曲演員的尊稱時用“闆”。

“背(後)”和“揹(起)”不一樣。作動詞時用“揹”。

“(開)闢”和“(復)辟”不一樣。讀“pì”,表示打開、透徹、駁斥時用“闢”;讀“bì”,表示君主復位,讀“pì”,表示刑罰時用“辟”。

“表(面”和“(手)錶”不一樣。表示計時器時用“錶”。

“别(離)”和“彆(扭)”不一樣。讀四聲,表示不順時用“彆”。

“(吞)併”、“並(列)”、“并(州)”不一樣。表示合而爲一時用“併”;表示平列、遞近、多件事物同時進行、在動詞前表示否定時用“並”;“并”只用于地名“并州”。按:學簡化字的孩子,因爲接觸不到“並”,當遇到“普谱潽”等字時,就會出現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

“(占)卜”和“(蘿)蔔”不一樣。讀“bo”,表示草本植物時用“蔔”。

“布(匹)”和“(分)佈”不一樣。“佈”是“布”的分化字,表示宣告、散開、安排時用“佈”。

“才(能)”和“(剛)纔”不一樣、纔:本義是黑裏帶紅的顏色,藉用作副詞,表示前不久、僅僅。

“(丰)釆”和“採(摘)”不一樣。作動詞時用“採”。

“彩(色)”和“(剪)綵”不一樣。作絲線時用“綵”。

“嘗(試)”和“(品)嚐”不一樣。表示曾經、體驗、試一下時用“嘗”;表示喫東西時用“嚐”,现均簡化爲“尝”。

厂:有兩個讀音:“hǎn”義爲山石之厓岩,人可居;“ān”,同“庵”。不單獨使用,多用來組字,與“廠”無關。

“(口)吃”和“喫(飯)”不一樣。表示進食時用“喫”。

“沖(刷)”和“衝(撞)”不一樣。讀一聲,表示水流撞擊、用開水澆和幼小時用“沖”;讀一聲,表示交通要道和碰撞,讀四聲,表示力氣大、氣味濃、壓、憑藉、根据、對着時用“衝”。其本義指衝撃敵人的戰車,“冲”是“沖”的俗體字。

虫:讀音“huǐ”,指毒蛇,後寫作“虺”,予“蟲”無關。

仇:讀音“qiú”,用于姓氏,讀“chóu”,表示怨恨、校對時用“讎”,可簡化爲“雠”。

“醜(陋)”和“丑(時)”不一樣。表示難看時用“醜”;丑:地支的第二位,表示日期和時間,也指戲曲中的滑稽角色。

“出(去)”和“(演)齣”不一樣。表示戲曲中的獨立剧目時用“齣”。

担:讀音“dǎn”義爲拂拭,今寫作“撣”,與“擔”無關。

“當(然)”和“(擬聲詞)噹”不一樣。表示擔任、承受、掌管、相稱、應該、面對、某段時間時用“當”;表示撞擊金屬發出的聲音時用“噹”。現均簡化爲“当”。

”党(項)”和“黨(派)”不一樣。“党”是“党項族”一詞的專用字,“黨”本義爲古代户籍制度的編户單位,家爲一黨,也指代政治團體。“黨”和“党”都是姓氏,但是不同的姓。余以爲:“黨”下面的“黑”字是斷不能換的,不管黨的理想多麼的偉光正,不可蔽免的是,黨同伐異是它的原辠,黨的主張越偉大,意味着垷實世界中值得犧牲的事物就越多。爲了黨的利益可以無視法律和道德,出賣良知和靈魂,不擇手段。實現理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造成的災難是無法想象的,故孔子曰:“君子群而不黨。”

别瞎想,我說的是納粹。

“(游)蕩”和“(震)盪”不一樣。表示游晃時用“蕩”;表示震動時用“盪”。現均簡化爲“荡”。

“(沉)澱”和“(海)淀”不一樣。表示沉積時用“澱”;淀:指淺水的湖泊,多用于地名:海淀、茶淀、白洋淀。

吊(起)”和“弔(唁)”不一樣。弔:小篆字形,是人揹弓的形象,上古時,人死後用草裹屍,埋到荒野,送殯者拿着弓箭助喪家驅赶禽獸,故“弔”有祭奠、安慰、追懷之義。在内地,“弔”是“吊”的異體字。

“冬(天)”和“(擬聲詞)鼕”不一様,“鼕”是後起字,表示敲鼓、敲門的聲音時用“鼕”。

“鬥(牛)”和“斗(牛)”不一樣。表示相爭時用“鬥”;斗:讀音“dǒu”,是一種妝糧食的器具,也是傳桶的容量單位:十合(gě)爲一升,十升爲一斗,十斗爲一石(dàn)。後來把形狀像斗的東西也稱爲“斗”,表示迴旋形的指紋和星宿時用“斗”。

“(邪)惡”和“噁(心)”不一樣。噁:有兩個讀音:“ě”,表示欲嘔,此義與“惡”合並簡化爲“恶”;“è”,化學專用字,如:二噁英、二噁烷、噁嗪、噁唑(強致癌物)。此義不簡化。

儿:讀音“rén”,是“人”的古文奇字,在正體字中不單獹使用,多用來組字;兒:象形,嬰孩頭大,故上用“臼”表示頭和軀幹,下用“儿”表示四肢。“兒”作姓氏讀“ní”,《漢書》有《兒寛傳》,此義不簡化。

“(出)發”和“(頭)髮”不一樣。表示送出、表達、產生、放射、散開、開展、顯現、感覺、揭開、起始、開起、量詞時用“發”;表示毛時用“髮”。現均簡化爲“发”。藻類植物“髮菜”,人名“程十髮(畫家)、李金髮(雕塑家、詩人)”,不能寫錯。

圖源百度百科

范:一種草,與“範”無關。“范”和“範”是不同的姓,人名“范雎、范仲淹、範依、範昱”,注意曲分。按:范雎的“雎”不能寫作“睢”。且:甲骨文字形,據說是男性外生殖器的象形,看着很像,作人名時與“雎”同音,二字可通用。漢代以前,人們還留存着原始的生殖崇拜,故多以“且”或“雎”爲名。如:不辱使命的唐雎,項羽手下大將龍且,金柯刺秦王時,拿藥囊扔金柯的御醫叫夏無且,顧名思意,應該是個閹宦。電視剧《大秦帝國之崛起》,估計參考的是《史記》,和太史公一樣,都弄錯了。有可能是司馬謙對這個字有心理蔭影,故意寫錯的。

“仿(佛)”和“倣(製)”不一樣。表示類似時用“仿”;表示模改時用“倣”。

“豐(富)”和“丰(茂)”不一樣。表示收穫多用“豐”,表示草木茂盛,長得好用“丰”。

“(回)復”和“複(雜)”不一樣。表示回去、回報、回答、還原、再次時用“復”,表示不是單一的,重疊、多次時用“複”,現均簡化爲“复”。

“付”作姓氏應寫作“傅”,這是建國出期文化落後,登記户籍造成的錯誤;同樣,“肖”作姓氏應藛作“蕭”,可簡化爲“萧”,這是文革時二簡字造成的錯誤。歷史上也有肖姓,但極爲稀有;姓氏“閆”應寫作“閻”,可簡化爲“阎”,“閆”是“閻”的俗字。

“干(戈)”、“幹(活)”、“乾(燥)”不一樣。干:本義爲盾牌,讀一聲,表示冒犯、關聯、追求、水邊、干支時用“干”;讀四聲,表示事物的主體、工作及工作的人、擔任、有能力的時用“幹”;讀一聲,表示水分少、加工製作的水分少的食品、淨盡、徒然、拜認的没有血源關係的親屬時用“乾”,讀“qián”時不簡化。

“(木)杆”和“(槓)桿”不一樣。讀三聲,表示器物上細長的棍狀物和量詞時用“桿”。

閤:“閣”的異體字,義爲旁門、小門、宮殿。

“(山)谷”和“穀(物)”不一樣。表示糧食時用“穀”。古代少數民族“吐谷渾”、匈奴官名“谷蠡王”、古代王侯的謙稱“不穀”、複姓“穀梁”、二十四節氣中的“穀雨”、地名北京的“平谷區”,不能寫錯。

“刮(削)”和“颳(風)”不一樣。表示風吹時用“颳”。

“拐(彎)”和“柺(杖)”不一樣。表示輔助行走用的杖時用“柺”。

广:有兩個讀音,“yǎn”,指依山崖建造的房屋,“ān”,同“庵”,多用于人名,内加“黃”字爲“廣”,俗稱“廣字頭”。

圖源百度百科

柜:讀音“jǔ”指柜柳,現稱杞柳,是一種樹,與“櫃”無關。

“哄(動)”和“(起)鬨”不一樣。讀一聲,表示托起,讀三聲,表示安撫、欺騙時用“哄”;讀四聲,表示搗亂時用“鬨”。

“(前)後”和“(皇)后”不一樣。表示時間較晚的和空間在背面時用“後”;后者,上古之王也,傳說中夏朝的君主就稱爲“后”,後指君主的正妻。

“胡须”應寫作“鬍鬚”,“秋千”應寫作“鞦韆”,“夸赞”應寫作“誇讚”。

“(醬)糊”、“(烤)煳”、“餬(口)”不一樣。表示燒焦時用“煳”;表示膠狀食品時用“餬”。

“嘩(啦)”和“(喧)譁”不一樣。讀一聲,用作擬聲詞時用“嘩”;讀二聲,表示人聲喧鬧時用“譁”。現均簡化爲“哗”。

“划(船)”和“劃(破)”不一樣。讀二聲,表示撥水行船和上算時用“划”;讀二聲,表示割開,讀四聲,表示分開、撥給、設計時用“劃”。

坏:讀音“pī”,是“坯”的古字,與“壞”無關。

“迴(繞)”和“回(來)”不一樣。表示縈繞時用“逥”,表示歸來、掉轉、答復、量詞、姓氏、民族時用“回”。

“毀(滅)”、“(燒)燬”、“譭(謗)”不一樣。表示火燒時用“燬”;表示言語重傷時用“譭”。

“匯(款)”和“彙(演)”不一樣。表示金錢、轉賬、水流聚合時用“匯”,表示聚集及聚集而成的事物時用“彙”,現均簡化爲“汇”。

“伙(伴)”和“(獲益甚)夥”不一樣。表示同伴、飯食、器具、對人和牲畜的蔑稱時用“伙”;表示多時用“夥”。

“(收)穫”和“(獵)獲”不一樣。表示收割莊稼時用“穫”;表示獵取、得到時用“獲”。現均简化爲“获”。

“幾(乎)”和“(茶)几”不一樣。表示接近時用“幾”;表示矮桌時用“几”。

圖源百度百科

机:指榿木,是一種樹,與“機”無關。

“飢(餓)”和“饑(荒)”不一樣。表示肚子餓時用“飢”;表示農作物歉收時用“饑”。現均簡化爲“饥”。

“(足)跡”和“(遺)蹟”不一樣。表示留下的印子時用“跡”;表示前人留下的事物時用“蹟”。現均簡化爲“迹”。

“家(庭)”和“傢(具)”不一樣。“傢”是“家”的分化字,表示器具時用“傢”。

“(豆)夾”和“裌(襖)”不一樣。表示衣服時用“裌”。

“價(格)”和“(小)价”不一樣。价:讀音“jiè”,指舊時派遣出去運送物品和傳遞消息的人,讀輕聲,用在某些狀語後面加重語氣。

“奸(佞)”和“姦(淫)”不一樣。表示有違法律道德和公序良俗的男女性行爲時用“姦”。按:這個字對女性太不友好,可以不曲分。

“(生)薑”和“姜(子牙)”不一様,“薑”是一種供調味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藥,“姜”是姓氏。

“僵(硬)”和“殭(屍)”不一樣。迷信中,表示變異的屍體時用“殭”。

“借(東西)”和“藉(口)”不一樣。表示依靠、假扥時用“藉”。

“儘(管)”和“(用)盡”不一樣。讀三聲,表示即使、只管、最大限度、力求達到、放在最先時用“儘;讀四聲,表示完畢、用完、所有的、全力作到時用“藎”。現均簡化爲“尽”。

“(拮)据”和“據(有)”不一樣。讀一聲,表示經濟困難時用“据”;讀四聲,表示佔有、憑藉、憑證時用“據”。

“局(部)”、“侷(促)”、“跼(蹐)”不一樣。表示活動不開時用“侷”;表示腿腳受限制時用“跼”。

“(交)卷”和“捲(起來)”不一樣。“捲”是“卷”的分化字,作動詞時用“捲”。

“克(制)”和“剋(期)”不一樣。讀四聲,表示可能、抑制、戰勝、質量單位、音譯時用“克”;讀一聲,表示打擊、訓斥,讀四聲,表示嚴格限定時用“剋”。

“困(難)”和“睏(倦)”不一樣。表示睡覺時用“睏”。

“扣(押)”和“(鈕)釦”不一樣。表示衣鈕時用“釦”。

腊:脯也。讀音“xī”,義爲乾肉。臘:本是年終舉行的一種祭祀,故每年的十二月也叫“臘月”,冬天醃製或熏製的肉叫作“臘肉”。

蜡:讀音“zhà”,也是年終舉行的一種祭祀,與“蠟”無關。

“纍(積)”和“(牽)累”不一樣。讀二聲,表示多餘、拘繋,讀三聲,表示沮喪、連接成串、重疉、屢次時用“纍”;讀三聲,表示牽連,讀四聲,表示疲勞時用“累”。

“(模)棱”和“稜(角)”不一樣。表示不確定時用“棱”;表示物體上不同方向的兩個平面連接的部分時用“稜”。

“(淋)漓”和“灕(江)”不一樣。灕:水名,在廣西。离:“鸝”的本字,加“隹”表意爲“離”。

“(鄊)里”和“裏(面)”不一様,古時鄉以下,民眾聚居之處曰“里”,後指街巷、故鄉、長度單位和音譯,表示内部時用“裏”。

“歷(史)”和“(日)曆”不一樣。表示過去的、經過、完全時用“歷”,表示計算年月日時的方法時用“曆”。現均簡化爲“历”。

“(窗)簾”和“(酒)帘”不一樣。表示門窗上的遮蔽物時用“簾”;表示招牌和幌子时用“帘”。

“瞭(解)”和“了(結)”不一樣。讀三聲,表示明白時用“瞭”,讀四聲,表示遠望時不簡化。

“(鹽)鹵”和“滷(菜)不一樣。煮鹽剩下的黑色汁水是“鹵”,有毒,菜裏的湯汁是“滷”,可以喝,垷均簡化爲“卤”。

“(什)麼”和“(幺)麽”不一樣。“麽”讀“mó”,表示微小時不能簡化爲“么”。

“黴(菌)”和“(發)霉”不一樣。“黴”是真菌的一類,表示變質時用“霉”,“倒霉”應寫作“倒楣”。

“矇(騙)”、“(發)蒙”、“濛(瀧細雨)”不一樣。讀一聲,表示欺騙、亂猜,讀二聲,表示雙目失明時用“矇”;讀一聲,表示發昏、糊塗,讀二聲,表示愚昧、遮蓋、遭受、看不清楚時用“蒙”;讀二聲,表示雨點細小時用“濛”。

“瀰(漫)”和“彌(補)”不一樣。表示水漫時用“瀰”;表示遍佈、填滿、更加、音譯時用“彌”。現均簡化爲“弥”。

“(表)面”和“麵(粉)”不一樣。表示小麥等糧食磨成的粉末和一些粉末狀或質地柔軟的食品時用“麵”。按:麵食古稱“餠”,湯麵古稱“湯餅”,又稱“水引”。今人所食之餠,古稱“胡餅”,概因其原爲北方遊牧名族所創。但也有例外:諸葛孔明所創之饅頭,便是現代人喫的包子。今人所食之饅頭,古稱“蒸餠”,因爲要避宋仁宗趙禎的名諱,改稱“炊餅”,便是那武大郎所賣之物。古時女子以麥粉作爲畫妝用的粉底,人們便在“麥”字之旁加“丏”字表音,以“麪”代替原來“餅”的舊稱,後寫作“麵”。爲了簡省筆畫,書寫方便,民間多以“面”通“麵”,至于其古字“麪”,早已鮮爲人知。

“(輕)蔑”和“(誣)衊”不一樣。表示譭謗時用“衊”。

宁:讀音“zhù”,指宮殿門和屏之間的地方。這是簡化字中最有趣的Bug,“寧”簡化爲“宁”,它所組成的形聲字“嚀擰獰檸濘薴”也要跟着簡化爲“咛拧狞柠泞苧”,這就和“宁”組成的形聲字“佇貯紵苧”相混淆。爲了彌補這一缺陷,這些字被迫簡化爲“伫贮纻苎”,幾個很難看的字。薴:有機化合物,分子式C10H16,是一種存在于柑橘類果皮中的有香味的液體,用來製做香料。“薴”簡化爲“苧”,導致“苧”既是“苎”的繁體字,又是“薴”的簡化字。甯:“寧”的異體字,讀四聲,用于姓氏,不能簡化。“寧”也是姓氏,但是滿族改姓,極爲稀少。

圖源百度百科

苹:指艾蒿,《詩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紅樓夢》中賈政問李貴寶玉都念了些什麼書,嚇得他慌忙答道:“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詩經》,什麼呦呦鹿鳴,荷葉浮萍。”引來哄堂大笑。蘋:有兩個讀音,“pín”,一種蕨類植物,俗稱“田字草”或“四葉菜”;“píng”,指薔薇科落葉喬木—蘋果,内地寫作“苹果”。按:苹果原產于土耳其,在十九世紀傳入中國,至今還沒有一個專用字。電視剧《還珠格格》中小燕子喫苹果,是錯的。余以爲:用“苹”更合適,這樣就少了一個多音字。最合適的是“枰”,可稀已經有别的意思了:指棋盤。其實我們可以再造一個字:左右結構,從果、平聲,大家以爲如何?

“仆(倒)”和“僕(人)”不一樣。讀一聲,表示倒下時用“仆”;讀二聲,表示下人和旅途勞頓時用“僕”。

圖源百度百科

“樸(素)”和“朴(刀)”不一樣。讀“pǔ”,表示未經雕琢修飾的和未經加工的木材時用“樸”;朴:有三個讀音,“pò”,落葉喬木,朴樹、厚朴。朴硝:一種含有食鹽、硝酸鉀等雜質的硫酸鈉。“pō”,指朴刀,一種短兵刃,可以接在棍上,擴大殺傷半徑。“piáo”,朝鮮族大姓,歌首朴樹的“朴”讀“pǔ”,他本姓“濮”。

“簽(名)”和“(書)籤”不一樣。表示各種用途的細長的竹木條時用“籤”;表示署名時用“簽”,垷均簡化爲“签”。

“縴(夫)”和“纖(細)”不一樣。讀“qiàn”,表示拉船用的繩索時用“縴”;讀“xiān”,表示細小時用“纖”,現均簡化爲“纤”。

“(彎)曲”和“(酒)麯”不一樣。“麯”只表示釀酒用的霉菌,麴:“麯”的異體字,在台灣是正體字。

确:表示土地不肥沃,與“確”無關。

“(房)舍”和“捨(棄)”不一樣。讀三聲,表示放棄時用“捨”。

“瀋(陽)”和“沈(周)”不一樣。表示汁液和地名時用“瀋”;沈:本爲“沉”的異體字,現只用于姓氏。

“升(斗)”、“(上)昇”、“陞(官)”不一樣。表示計量單位時用“升”;表示由低處到高處、由固態直接到氣態、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煉時用“昇”;表示等級提高時用“陞”。人名: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昇”、寫《長生殿》的戲剧家“洪昇”,不能寫錯。

胜:讀音“shēng”,一種含有羥基和氨基的有機化合物,現稱爲“肽”,與“勝”無關。

圖源《漢字宮》

“尸(位素餐)”和“屍(體)”不一樣。尸:本義爲軀體,表示沒有生命的軀體時用“屍”。禮曰:君子抱孫不抱子。此言孫可爲王父尸,子不可以爲父尸。爲君尸者,大夫、士見之,則下之。君知所以爲尸者,則自下之,尸必式,乘必以几。”按:古時祭祀祖先時,會找一個活人坐在供桌後代替祖先享用祭品,這個人被稱爲尸。充當尸的必需是死者的孫輩。如果尸過于幼小,就需要有人抱着。這是很榮耀的事情,充當國君尸的人,大夫和士人見了要下車行禮,國君知道給自己祖先充當尸的人,也要行禮,尸必需還禮,而且上下車時需要矮几用來墊腳。

适:讀音“kuò”,義爲疾,用于人名,與“適”無關。周武王帳下大將“南宮适”、唐德宗“李适”、南宋出年有“洪适”,注意讀音。

“(白)术”和“(技)術”不一樣。讀“zhú”,表示植物時用“术”;讀“shù”,表示技藝、本領、方法、策略時用“術”。

“松(樹)”和“鬆(散)”不一樣。表示樹木時用“松”;表示放開、寛緩、不緊密、用魚、蝦、肉類製作的絨狀食品時用“鬆”。

“(紫)蘇”、“(嚕)囌”、“甦(醒)”不一樣。表示植物、地名、姓氏和音譯時用“蘇”;表示話多時用“囌”,現均簡化爲“苏”,表示醒來時用“甦”。在内地,“蘓”是“蘇”的異體字,“嚕囌”多寫作“囉嗦”。

“台(州)”、“颱(風)”、“臺(風)”、“(寫字)檯”不一樣。讀一聲,用于地名,讀二聲,表示地名、姓氏和對人的尊稱時用“台”;讀二聲,表示熱代氣旋時用“颱”;讀二聲,表示高而平的建築物、演齣場所、機構名、量詞時用“臺”;讀二聲,表示桌子和像桌子的東西時用“檯”。

“(天)壇”和“(酒)罎”不一樣。表示舉行大典和點綴環境用的臺、報刊欄目和某一領域時用“壇”;表示腹大口小的容器時用“罎”。現均簡化爲“坛”。

“(詠)歎”和“嘆(息)”不一樣。表示吟詠時用“歎”;表示因悲悶而呼出長氣、因讚美而發出聲音時用“嘆。現均簡化爲“叹”。

体:讀音“bèn”,是“笨”的異體字,與“體”無關。

“塗(抹)”和“涂(山氏)”不一樣。表示搽、抹去、泥和淺海灘時用“塗”;表示水名和姓氏時用“涂”。

圖源個人攝影

“團(圓)”和“(飯)糰”不一樣。表示圆形、聚合、級體、軍隊的編制單位和量詞時用“團”;表示食品時用“糰”。現均簡化爲“团”。糰子:一種用糯米粉製作的圓形食品,一般有豬肉、醃菜豆腐乾或豆腐果、芝麻或豆沙,三種餡料。但還有一樣重口未,豬油心的,我是喫不慣,鬧人。

“托(舉)”和“(信)託”不一樣。表示與語言文字有關時用“託”。

喂:打招呼的聲音,讀四聲,表示幇助進食時用“餵”。

“(有)無”和“(虚)无”不一樣。“無”與有相對,“无”的意義是虛,及无所謂有,无所謂無。讀“mó”,用于佛教譯音用字時,正體字中仍寫作“无”。按:對于這一條,網上也找不到詳細的解釋,只有一些隻言片語,正確與否,有待驗證。

万:讀音“mò”,古鮮卑族複姓“万俟(mòqí)”的譯音用字,與“萬”無關,害死岳飛的奸臣中就有万俟卨。

“挽(手)”和“輓(聯)”不一樣。表示哀悼時用“輓”。

“(草)蓆”和“(宴)席”不一樣。表示用植物纖維編織成的片狀物時用“蓆”;表示位次、成桌的酒肴、量詞和姓氏時用“席”。

“(派)系”、“(關)係”、“(維)繫”不一樣、讀“xì”,表示連結而成的事物時用“系”;讀“xì”,表示關聯、確實時用“係”;讀“xì”,表示掛念、聯絡、拴綁、拒囚、牽引,讀“jì”,表示打結時用“繫”。

“鹹(味)”和“咸(陽)”不一樣。表示味道時用“鹹”;表示全、都和地名時用“咸”。

“銜(接)”和“啣(恨)”不一樣。表示聯接和職位時用“銜”;表示含着時用“啣”。現均簡化爲“衔”。

“(朝)向”和“(趨)嚮”不一樣。表示方位、目標、從來、偏袒和姓氏時用“向”;表示引導、接近時用“嚮”。不太好曲分。

“幸(福)”和“倖(存)”不一樣。表示幸福的人和狀態時用“倖”。

“凶(兆)”和“兇(殘)”不一樣。表示不吉利和年成壞時用“凶”;表示殘暴、厲害、作惡的人或工具時用“兇”。

“旋(轉)”和“鏇(切)”不一樣。“鏇”是“旋”的分化字,表示切削時用“鏇”。

栖:“棲”的本字,讀“xī”,表示不安定的樣子時不能寫作“棲”。鵲:本讀“xī”,今人多誤讀爲“què”,以不可改。閑:指馬廄,與“閒”無關,二字合併簡化爲“闲”。線:“綫”的古字,除了有“綫的意思,還是姓氏,二字合併簡化爲“线”。泄:讀音“yì”,義爲遲緩的樣子,現假藉爲“洩”。

“煙(霧)”和“菸(草)”不一樣。表示燃燒產生的空氣中的微小顆粒和類似的物質時用“煙”;菸: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現均簡化爲“烟”,吸菸有害健康。

“(飛)颺”和“(張)揚”不一樣。表示飄動時用“颺”;表示高舉、張掛、情緒高、向上播散、傳步和地名時用“揚”。現均簡化爲“扬”,在内地,“颺”是“揚”的異體字,“揚琴”也寫作“洋琴”,内地以“揚琴爲推薦形式。

葯:指白芷花中雄蕊生出花粉的部分,《廣雅·釋草》云:“白芷之葉爲之葯”,還有另一個讀音“dí”,義爲纏裹,現“藥”簡化爲“药”。容易混淆。

叶:讀音“xié”.義同“協”,與“葉”無關。按:漢字是象形文字,表音功能並不是很強,經過長久的歷史變遷,人們說話的語音有了很大變化。宋朝的朱熹發現讀先秦的韻文不押韻,提出遇道韻角要改讀自音,從而達到押韻的效果,這種方法稱爲“叶音”或“叶韻”,後人證明,是錯誤的。其實漢字是一種跨語源文字,北京人見到廣東人,說話可以聽不懂,寫出字來,都能認識,而且以前中華文化圈的,日語、韓語、月南話,都能讀漢字。隨着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深入,是否有一天,用英語也能讀漢語文獻呢?

“(恩)廕”和“蔭(涼)”不一樣。表示庇護和因祖上功業而享受福利時用“廕”;表示不見陽光時用“蔭”。現均簡化爲“荫”,在内地,表示後者時,普通話多讀四聲。

“(雇)傭”和“佣(金)”不一樣。讀一聲,表示受雇給人幹活和受雇給人幹活的人時用“傭”;讀四聲,表示付給中間人的酬金時用“佣”。

涌:讀音“chóng”,.義爲河汊,用于方言,與“湧”無關。简化字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不少生僻字成了常用字。

“遊(覽)”和“游(泳)”不一樣。表示水中的活動和河流中的一段時用“游”,表示陸地活動時用“遊”,其它義時二字可通用,在内地,“遊”是“游”的異體字。

余:第一人稱代詞,義爲我,也是姓氏,加“食”表意爲“餘”,表示剩下。

於:有三個讀音,“wū”,文言嘆詞,“yū”,用于姓氏,“yú”,今同“于”;于;本爲“迂”和“紆”的本字,今讀二聲,同“於”,也是姓氏,作姓氏時正體字仍寫作“于”。

“(蔥)郁”和“(抑)鬱”不一樣。表示草木茂盛、香氣濃烈和有文采的樣子時用“郁”;表示憂愁、煩悶和凝聚時用“鬱”。

“慾(望)”和“欲(蓋彌張)”不一樣。表示内心急需滿足的願望時用“慾”;作副詞,表示要、更加時用“欲”。

“(駕)御”和“(防)禦”不一樣。表示駕馭和與皇帝有關時用“御”;表示抵擋時用“禦”。

吁:有兩個讀音,“xū”,指嘆息,“yū”,讓牲口停止前進的吆喝聲,與“籲”無關。

“願(意)”和“(謹)愿”不一樣。表示樂意、希望時用“願”;表示謹謓、老實時用“愿”。

“嶽(廟)”和“岳(廟)”不一樣。表示高山時用“嶽”;表示妻的父母和姓氏時用“岳”。地名:四川“岳池”、湖南“岳暘”,長沙的“嶽麓山、嶽麓書院”,不能寫錯。

“雲(南)”和“(子曰詩)云”不一樣。天上飄的是“雲”;表示說話和語氣助詞時用“云”。

圖源個人攝影

“蕓(薹)”和“芸(蒿)”不一樣。蕓薹:指油菜,“蕓”只用于“蕓薹”。芸豆:俗稱“四季豆”,也寫作“云豆”,内地以“芸豆”爲推薦形式。沄沄:形容詞,指水流動;澐澐:名詞,指大波浪。

“(骯)髒”和“(内)臟”不一樣。讀一聲,表示粗俗、不乾淨時用“髒”;讀四聲,表示人和一些動物的器官時用“臟”。現均簡化爲“脏”。

“(駐)紥”、“(捆)紮”、“(掙)扎”、“(筆)札”、“(書)劄”不一樣。讀一聲,表示軍隊住下時用“紥”;讀一聲,表示捆束和量詞時用“紮”;讀二聲,表示勉強支撐時用“扎”;讀二聲,表示古代寫字用的小木片時用“札”;讀二聲,表示書信和公文時用“劄”。

“占(卜)”和“佔(有)”不一樣。讀一聲,表示卜卦時用“占”;讀四聲,表示取得、據有、處于時用“佔”。

“沾(染)”和“霑(濕)”不一樣。表示染時用“沾”;表示淋濕時用“霑”。

“摺(疊)”和“折(斷)”不一樣。表示疊時用“摺”;表示斷損、彎曲、回轉、抵扣、心服、死亡時用“折”。

“(遠)征”和“(特)徵”不一樣。表示遠行、討伐時用“征”;表示召集、尋求、引用、預兆時用“徵”,讀“zhǐ”,表示音調時不簡化。人名:“魏徵、文徵明”,不能寫錯。

“癥(結)”和“症(狀)”不一樣。讀一聲,表示事情難以解決的關鍵時用“癥”;讀四聲,表示疾病時用“症”。

“(一)隻”和“衹(有)”不一樣,讀一聲,表示單獨的和量詞時用“隻”;讀三聲,表示僅有時用“衹”。只:上古時是文言語氣助詞,相當于啊、哪,唐宋以後與“衹、秖”通用。

“(細)緻”和“致(謝)”不一樣。表示細密時用“緻”;表示給予、表達、集中、引起、情趣時用“致”。

“製(作)”和“制(定)”不一樣。表示造、作時用“製”;表示擬定、約束、法度時用“制”。

“(立)志”和“(日)誌”不一樣。表示記錄時用“誌”。

“鐘(錶)”和“鍾(愛)”不一樣。表示響器、計時器和時間時用“鐘”;表示杯子、匯聚、衰老和姓氏時用“鍾”。現均簡化爲“钟”,地名:湖北“鍾祥”,人名“錢鍾書,不能寫錯。

“種(田)”和“种(師道)”不一樣。讀“zhǒng”,表示生物繁殖傳代的個體、類别和量詞,讀“zhòng”,表示把籽粒或幼苗納入土中、打疫苗時用“種”。种:讀音“chóng”,只用于姓氏。按:《水滸傳》中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提到的小种經略相公,就是老种經略相公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他們統領着當時宋朝最精銳的西路軍,,靖康元年(),抗敵犧牲。

“周(圍)”和“週(年)”不一樣。表示時間層面時用“週”。

“朱(紅)”和“硃(沙)”不一樣,表示無機化合物時用“硃”,硃沙:及硫化汞(HgS)。

圖源百度百科

(擊)筑”和“築(造)”不一樣。表示古代的擊弦樂器和貴陽的簡稱時用“筑”;表示建造時用“築”,其本義是一種搗土用的杵。

“(灌)注”和“註(解)”不一樣。表示用文字解釋、解釋的文字和記載時用“註”。

“准(許)”和“準(確)”不一樣。表示許可時用“准”;表示依據的法則、正確、一定、差一等時用“準”。

罪:本寫作“辠”,秦始皇以其形似“皇”字,改爲“罪”。

斷斷續續寫了一年多,材料來原于網絡,正確與否,均有待驗證,畢竟人腦内的知識就像計算機程序一樣,需要隨時更新。以上内容若有舛錯不周之處,望諸君不吝指正,當感謝之至。

本人在南京市溧水区新开了一家中医推拿,如果您在附近,可以用美团和高德地图找到我,欢迎前来体验,推拿对头晕失眠、颈肩腰腿痛等症状有不错的治疗效果,详情可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xigts.net/zlff/202108/9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