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病都是瘀血造成的,化解妙招送给你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导读:大家自己可以看,跟这个舌相对照一下,其实有的没有瘀血的人,你会发现舌下静脉很淡,淡淡蓝色,有的人经常看不到,那么严重的人一看下面又黑又粗,很明显。

发现瘀血是好事儿,但是怕什么呢?怕你有瘀血但是你没有发现,这个就比较危险了,你总带着瘀血往前走,相当于身体安着一个定时炸弹,发现是好事儿,要给它化掉。

瘀血除了舌相之外还有哪些症状呢?

第一、有瘀血的人记忆力会减退

会觉得记性不好,经常忘事儿,那个人叫什么名字了,想不起来这样的,容易忘事儿,这是瘀血的第一个表现。

第二、有瘀血的人咽喉干

中医形容这种情况叫做什么呢?就是但予漱,不予饮,总想漱口,总想拿水润一下,但是不是真想喝东西,不是口渴,这是瘀血的第二个表现。

第三、有瘀血的人,嘴唇颜色会深

脸色灰暗,脸上会有黑斑,这种黑斑最集中反应到眼眶周围,眼眶周围会黑。

第四、皮肤会干

越到冬天皮肤越干,一块一块的起皮。很多女性一到冬天腿上皮肤像鱼鳞一样,中医管这个叫肌肤甲错,像铠甲一样错落有致,美容院会建议皮肤补水,这不是解决根问题的方法,解决根本问题应该把瘀血通开,让液体能够过滤到体表。

皮肤上会有红色或青色的毛细血管浮起,大家观察一下,你们见没见过这样的人,鼻子和鼻翼两侧上全是红血丝的,判断这个人是不是经常喝酒,红血丝严重了,医院检查是不是有肝硬化。我碰到几位最后因为肝硬化去世,说明体内瘀血严重,有的女性脸上有红血丝,血丝很明显,好多血丝浮起,这种女性往往是有瘀血的表现。

第五、有的人会有疼痛的地方,这种疼痛是固定的,不是串着疼的。这种疼痛是晚上重白天轻。

我教大家一个中医经验,任何疼痛如果晚上重白天轻的话,这种疼痛要高度怀疑是瘀血导致的。比如你长了疮晚上重白天轻,你都要先化淤,一边化淤一边解毒才有效,否则单化淤或者单解毒没有效。

一个名医叫徐灵胎,清代中医大师,治过一个病,这个人什么特点呢?白天好人一个,晚上浑身疼的像被鞭子抽一样,他们家为了治这个病家资当尽,晚上疼的痛苦哀嚎,他的老母亲说受不了了、不活了、跳水自杀,免予天天听你痛苦哀嚎的声音。最后有人说找徐灵胎,徐灵胎是中医大师,结果徐灵胎一看一分析就知道是瘀血,回来给化淤,这个人的病就好了。好多老年人腰痛晚上重白天轻就是瘀血来的。

淤血形成的原因

为什么这么多的瘀血:好多人有瘀血,瘀血哪来的呢?

外伤导致瘀血,跌打损伤导致瘀血

比如玩打篮球,碰撞,开车,车碰撞之后大家去修车了,人一看外边没受伤没事,你外边没受伤里边就没事了吗,不一定,内脏震荡受伤你看不到。我们要通过什么?通过舌相、通过症状来判断是不是有瘀血。

我曾经到广东讲课,一个市的卫生局局长,吃饭的时候让我看,说罗博士帮我看一下舌头,我一看舌头全是瘀斑,你为什么瘀血这么严重,怎么回事儿?一问七年前的车祸,他自己认为早就没事儿了,但是内脏一定还有瘀血存在,所以这种要叫化淤。

手术会导致瘀血

比如说妇女生孩子,现在往往都剖腹产,创面愈合的好吗,好多时候没有愈合好,但是你不知道,结果导致瘀血,我见过很多女性朋友生孩子,生过之后三年你再一看,瘀血还存在,说明什么?没有及时化瘀,清理干净,有时候是里面的瘀,没有清除,当时她不懂啊,没有清除,是手术会导致特殊情况导致瘀血。

孩子往往会有瘀血

小孩整天跑着玩,他受伤,跌打损伤,家长往往不知道,这个事大家可能理解,幼儿园孩子跌伤了,只要家长没看到,幼儿园老师不一定告诉你,对吧,为什么?告诉你以后有责任了。

我遇到的孩子疑难杂症里面,相当一部分比例是有瘀血的,好多中医大夫都不知道,我在这儿举个例子,北京有一个小孩,这个孩子咳嗽半年,医院治疗无效,每天都咳嗽,连着咳嗽半年。最后没办法找到了我的博士同学,然后通过我博士同学给我发短信找我,我同学问我,说有个患者咳嗽半年了,医院看了,吃了咳嗽药没效果,他说能不能看一下,然后我说来吧,看一下。

我一看这个孩子,让孩子把舌头伸出来看了一下,一看上面静脉又黑又粗,我说孩子一定有瘀血,受过伤没有,家长说不知道啊,我说不管了,就给他化淤。给他开了个活血化淤的方子,泡脚,结果怎么样?泡了10天的时间,孩子半年的咳嗽自己好了,没用咳嗽药了,大家知道吗,你完全没想到咳嗽是瘀血导致的。

很多孩子的疑难杂症,是因为跌打损伤,有瘀血导致的,这个是医学界都忽视的问题,我提示大家要重视,如果不重视的话,你不知道病怎么好的,总是治不好,有的时候其实病根很简单,但是最后枝蔓越来越多了,分枝越来越多了,反而治不好了,就把根解决好了,这个是大家要注意的。

第二、情绪郁闷生气会导致瘀血

为什么?因为中医认为气是推动血液走的动力,血液为什么走?气推动血液走的,如果气足的话,正常它就走的正常,如果肝气不足,气郁住了,不推动它走了,你就会有瘀血,所以中医叫什么?气质(气滞)血瘀。每次生气都会造成瘀血,所以大家情绪要开朗一些,这个是现代瘀血产生最重要的原因,现代人就是焦虑紧张,天天上班也紧张,瘀血形成了,你们可能不知道

第三、受寒导致瘀血

比如空调吹的很冷,大冬天穿裙子,穿一个单皮鞋等等,因为血液是液体,热了才能通畅,冷了反而容易不通畅,所以会有瘀血出现这个是现代人的一个问题。

第四、气虚导致瘀血

为什么气虚导致瘀血?因为气是推动血走的动力,气是泵,如果气有力的话就能推动它走,走的顺畅,气虚无力就会在某些地方留在那,不容易通过,所以气虚导致瘀血。

好多人站的时候是这样的,能站八道弯,你说他没正形吗?不是,他确实是正气不足之所以出现,他觉得累,所以他要靠各个支点来分散这个重力,这就是气虚,是导致瘀血的原因,大家知道有瘀血最怕在哪?心脏,心脏出问题,倒在地上这个人就死亡了——猝死,每天中国有多少人猝死大家知道吗?全中国一天因为心脏出问题,倒在地上就走了,没来得及抢救就走的人,一天是人,一年是53万,像高秀敏、侯耀文、马季先生,都是演艺圈的名人。

药并不能真正救命,什么意思啊?当你把急救药放在嘴里面的时候,已经死生各半了,由不得你了,医学统计表明,仅有不到50%的急救药起效,一半起效,一多半没起效,放在嘴里来不及就走了。

化瘀的方法

全世界生产心脏病药最大的公司,中国区的老总CEO法国人,跑步机上跑着跑着,倒在地上心脏病发作死亡,猝死,他这个公司就是生产心脏病药,有心脏病人的要备着药,但是不要依靠它,真正的智慧是什么?不用急救药,咱们别等到用急救药的状态,别进入那个状态,怎么办呢?用中医的方法平时调理自己,让心脏血脉通畅。

怎么保持血脉通畅呢?

这个小方子特别见效,就是三七粉0.5克,西洋参粉0.5克,严重的可以用到1克,三七粉1克,西洋参粉1克,一般的就够了,大家不要看这个方子小,特别的有效,这个方子里面最有效的成分是什么?三七粉,三七粉是干嘛的?活血化淤,不只是活血,这是一半的功能,另外一半功能是什么,你有瘀血可以通开,如果你有出血的话它能给你堵上,所以能够止血,三七具有双方调节作用,你堵了可以通开,破了可以给你堵上,这就是三七的作用,所以三七特别神奇,三七的药物作用,我们现在还总结不清楚呢,太复杂了。

三七主产在云南,云南这几年大旱,所以三七产量在下降,如果家里谁心脏有问题,建议各位多买点三七备着,尤其是老人一点点用,保证心脏通畅特别好。这个小方子里面为什么要配西洋参粉呢?因为三七是热的,三七跟人参很相似,它叫三七参,它的很多成分与人参相同,可以补气,但是热,有的老人越吃越热受不了,西洋参是凉的,含凉的,补气养阴,所以配在一起以后两者综合,不寒不热可以够用,这个方子特别有效。

医院的西医外科主任自己心脏不好,心脏下了两个支架,下完支架以后还有什么问题呢?每天晚上睡觉心脏疼,疼到没法儿平卧,只能坐在床上那个程度,问我怎么办。我说看看吧,因为是同仁嘛,不管中医、西医都是医学工作者,我一看他这个舌头有瘀血,就把这个方子给他了,用了两个礼拜之后,心脏疼痛消失了。

我随访一年他一直服用,一年之后怎么样?心脏一直没有问题,白天正常上班,之前上不了班,特别开心。

大家千万不要因为方子小忽略它,这个是保证心脏健康的一个小方子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

                                                                                                                                            Ⅰ什么是禅一、广义的禅(一)禅宗大师论禅慧皎:“禅也者妙万物而为高,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二)佛学文献论禅《佛学大辞典》:禅(术语)禅那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静虑。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成就之之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盘之妙心,非谓色界所属之禅。见禅定条。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禅法(术语)有二种:一曰如来禅。一曰祖师禅。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详悉。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祖自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佛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华示四众,百万人天不能解其意,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而领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盘之妙心。是如来禅之宗源也。故称为佛心宗。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1、总说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通称禅定。禅定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维修”,新译曰:静虑。思维修者,为思维所对之境,而研习之意也。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意也。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意。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故禅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定名狭,为定之一分也。盖禅那思维审虑,自具定止寂静之意,故得名定。三昧无思维审虑之意,不得名禅。总别合称,则曰禅定。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之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体者。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色界之烦恼,得无漏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而禅者非但为诸定之根本,且依此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2、根本四禅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间,故名根本四禅。(一)初禅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A、觉支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B、观支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C、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二)二禅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A、内净支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名内净支。B、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C、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乐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三)三禅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A、舍支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心着则禅坏,故须行舍。B、念支念名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C、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三禅,则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为一,澄渟不动也。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四)四禅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A、不苦不乐支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B、舍支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C、念清净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3、四无量心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①慈无量心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②悲无量心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③喜无量心欲念众生,从乐得欢喜。④舍无量心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4、四无色定(1)空处定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处,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2)识处定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3)无所有处定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4)非想非非想处定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盘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5、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六妙门法界次第云:‘妙名涅盘,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盘,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着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还门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三)广义禅在修正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诸三昧门、百八三昧、五百陀罗尼、及诸解脱、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五眼、六神通、……如是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何以故?三世十方无量诸佛,若欲说法度众生时,先入禅定。……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后,亦无中间,一时说法度众生,皆是禅波罗蜜功德所成,是故佛言:若不坐禅,平地颠坠。若欲断烦恼,先以定动,然后智拔。…………欲坐禅时,应先观身本,身本者,如来藏也,亦名自性清净心,是名真实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断不常,亦非中道,无名无字,无相貌,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住处,无愚无智,无缚无解,生死涅盘无一二,无前无后,无中间,从昔已来无名字,如是观察真身竟,次观身身,复观心身。……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知出世三乘圣道,制心禅智,无事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问曰:《般若经》中佛自说言,……般若为前导,亦是三世诸佛母,汝今云何偏赞禅,不赞五波罗蜜?……定如净油智如炷,禅慧如大放光明,照物无二是般若,镫明本无差别照,睹者眼目明暗异,禅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无有二,觉道神通从禅发,随机化俗差别异。问曰:佛何经中说般若诸慧皆从禅定生?答曰:如禅定论中说,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般若论》中,亦有此语,般若从禅生。……《胜定经》中说:若复有人,不须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不如一念思维入定。……何故不赞我等多闻智慧,独赞禅定?佛告诸论师:汝等心乱,假使多闻何所益也。……汝欲与禅定角力……无有是处。复次《毗婆论》中说: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证法,散心读诵,讲说文字,辩说为能,不知,诈言知;不解,诈言解,……如是论师,死入地狱。……复次禅波罗密,有无量名字,为求佛道,修学甚深,微妙禅定,身心得证,断诸烦恼,得大神通,立大誓愿,度一切众生,是乃名字禅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四无量心。……尔时禅定,转名四摄法。……尔时禅定及神通波罗蜜,转名一切种智。……尔时禅定,转名十八不共法。……尔时禅定,转名十号也。……尔时禅定,转名般若波罗蜜。……尔时禅波罗密,转名八背舍。……尔时禅波罗密,转名尸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羼提波罗蜜。……尔时禅定,转名精进毗梨耶波罗蜜。……尔时禅波罗蜜,转名九次第定。……尔时禅定,转名狮子奋迅三昧。……尔时禅定,转名超越三昧。……尔时禅波罗蜜,名八解脱。”二、禅门的禅(一)禅门即禅宗《佛教大辞典》:禅门(术语)达摩所传禅那之法门也。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证道歌曰:“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禅宗(流派)以禅那为宗,故名。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摩天竺人,梁魏之世,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摩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至达摩。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言之心印于无言也。慧可得其心印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宗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下独盛,转传而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之五家。至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杨岐黄龙之二流。总是五家七宗。案禅宗之称,始于李唐。(二)禅门(宗)的禅1、来源:《缁门警训》:“菩提达摩祖师观此土之根缘,对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字,遗其执文滞逐也,直指人心,明其顿了无生也。其机峻,其理圆,故不免渐修之徒笃加讪谤。传禅法者自达摩为始焉,其下相继六代,横枝而出,不可胜纪。”2、禅门禅的真义:六祖慧能《敦煌本坛经》:“此法门中,坐禅亦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言不动。……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令得见性。”3、禅门禅在修证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六祖坛经》:“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你的星座与血型注定了你的爱情与命运!点下面的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xigts.net/yczz/96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