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又称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年中华标准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定义:BPPV是一种相对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BPPV是眩晕门诊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约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
SRM-IV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其系统同时具备常规前庭功能检查,对内耳三对半规管分别进行功能检查和训练。目前此检查系统对临床眩晕的诊断及治疗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受到广大患者及各界人士的好评,实现了全自动化定位、定量、定速的“耳石症”的诊断。
耳石症原因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清楚,可能的原因包括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动脉硬化性危险因素有关,有些可能与外伤有关包括头部及颈部震荡;有些与熬夜、睡眠不好、躺着看电视、玩手机时间过久;有些与长时间低头;有些与上呼吸道感染、抵抗力减低;有些还与各种原因长期卧床等因素有关。
这眩晕诊疗系统主要适应症:包括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确诊和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及垂直半规管功能检测和评估;晕动病(晕车、晕船、晕机)患者前庭功能评估及康复治疗;还有一些内耳前庭疾病及眩晕疾病的辅助诊断及鉴别:包括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突发性耳聋伴眩晕、前庭性偏头痛、复发性眩晕、中枢性位置性眩晕等。
图为医生为耳石症患者做治疗
现在列举一下眩晕诊疗系统的优点:一举改变了传统粗糙的手法复位而走向自动化;实现了°滚转复位:°滚转复位是根据发生BPPV的半规管在体内的位置,沿着半规管的环形方向旋转移动,从理论上讲使耳石颗粒顺着半规管的自然位置重新回到椭圆囊,这是最理想的复位方法;复位时全身整体移动,避免了对患者的颈部及腰部的刺激;弥补了手法复位的缺陷,可以对复位的方法进行规范化。
复位后还应注意:
1.复位后24小时内采取高枕卧位(头抬高30°)或健侧(非病变侧)卧位睡眠;
2.避免头部剧烈活动(如跳绳、打球、仰卧起坐、颈部按摩等);
3.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和情绪波动;
4.部分患者复位后有昏沉感、走路不稳感及轻度眩晕或恶心、呕吐反应,无需紧张;
5.患者应在复位后遵医嘱按时复诊、复查;
6.大多数患者在复位治疗1-2次后痊愈,少数患者需要多次复位;
7.部分患者痊愈后可能复发,继续复位治疗即可。
我院最近引进SRM-IV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希望为更多眩晕患者解除病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