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中医科收治一“眩晕、恶心、呕吐8小时”的60岁急症患者肖某,经中医科主任罗俊详细询问病史,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后,为患者做了床旁Dix-Hallpike检查,根据其阳性眼震结果,明确诊断为耳石症,病位在右后半规管,眩晕原因是右后半规管耳石脱落所引起,立即行床旁Epley手法复位,经复位后患者症状立即明显减轻,眩晕消失。
眩晕是临床三大症状之一(发热、疼痛、眩晕),发病率高,是近20年来医学研究热点,临床各科室均会经常性接诊到眩晕患者,限于技术设备知识条件,临床医生经常泛诊或误诊为梅尼埃病或颈椎病,而耳石症在眩晕疾病发病率中占到30%左右,由于其眩晕、恶心、呕吐症状,经常被误诊,耳石症学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通俗理解就是患者在起床、躺下、翻身等位置变动情况下突然感到天旋地转、平衡不稳、振动幻视、恶心、呕吐,位置保持固定几秒钟到十几秒后症状又消失,我们要高度疑诊此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目前公认是半规管“管结石”或“嵴帽结石”脱落所致。治疗上药物疗效差,手法复位是主要方法,一般经1~3次手法复位即可治愈。
该院中医科年度加强眩晕疾病谱的学习,参加贵州省眩晕诊疗学习班,通过与全省乃至全国眩晕专业医生相互密切交流,深入了解病例的临床表现。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尝试,此次耳石症患者肖某某诊断、治疗、医院进行,治疗的成功标志着该院在眩晕疾病诊疗再上新台阶。
罗俊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