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研究郝新鸿柯文ldquo丝

学人简介

作者分系新疆大学中亚研究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第三

海外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学术交流资源共享

内容提要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一体化铁路运输网的建设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

在传统的技术观中,铁路作为技术人造物可按其自身的逻辑标准在不同语境中复制与扩散。

然而,中吉乌铁路建设的曲折过程却表明,作为技术人造物的铁路,在跨文化、跨国界、跨民族的扩散中

其意义不断被各种地方性经济、文化社会,特别是地缘政治要素所重塑这一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中

我们应超越实证主义技术观,自觉意识到技术扩散中的地方性异质要素以全球化发展的新思维

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上

不断突破地缘政治思维,提升和反思国际关系的价值追求,以更高智慧在实践中将互联互通推进到新的水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疆项目(13XJJC)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AZD)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5BZX)

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期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倡议

其中包括加强道路联通的建议———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年3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亦明确指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

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也是欧亚相关国家多年的共同愿望。

在亚欧大陆上,一体化铁路运输网已成大势所趋,以西伯利亚大铁路、新亚欧大陆桥为横向干线

中蒙俄铁路、朝鲜半岛铁路、波罗的海-波斯湾北南通道等为纵向干线的亚欧国际铁路网的基本构架已初显端倪。

在此构架下,一些区域性的跨国铁路项目也被开始被各国规划。中吉乌铁路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这条铁路的命运却几经波折———近二十年的规划与协商,几度传出开工喜讯,却又屡遭冻结、陷入僵局。

按照传统的技术观,铁路作为技术人造物,可以按照其自身的技术逻辑标准在不同语境中被复制和扩散

然而,在中吉乌铁路中,对铁路技术的认知却在跨文化、跨国界、跨民族的扩散过程中遭遇各种异质性要素的重塑与改写,特别是地缘政治要素。

年代中期,STS(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发生了“技术的转向”,技术的社会学研究借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概念和方法,试图打开技术黑箱,探讨社会如何进入技术,而非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这种研究反对传统的技术决定论,将技术视为社会建构的产物。这种新的技术社会学主要有技术的社会建构(SCOT)和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等研究进路

它们从不同路径发展出了“技术社会综合体”的概念,即技术和社会是技术要素、社会要素、政治要素和经济要素组成的紧密联系的异质综合体。

其中,政治因素对技术的塑造已成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xigts.net/zzbx/98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