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跟腱损伤,享受健康人生

大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160655.html

一、何为跟腱?

跟腱是小腿三头肌,即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肌腹下端移行的腱性结构,止于跟骨结节,是人体最粗最大的肌腱之一,对机体行走、站立和维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跟腱既然是腓肠肌肌腱与比目鱼肌肌腱汇合而成,就应以两肌腱完全汇合的那一点开始计算跟腱长度,即应以比目鱼肌的腱长代表跟腱的长度;比目鱼肌位于腓肠肌深层,活体体外不易测量,可采用B超测量。而传统体表测量法以腓肠肌内侧头的下缘至跟骨结节的距离作为跟腱长,是腓肠肌内侧肌腱长,并非跟腱的实际长度。腓肠肌肌腱长大于跟腱长,平均15cm;比目鱼肌肌腱长等于跟腱长,平均5cm。

二、跟腱的各种疾病

(1)跟腱炎:一般喜欢奔跑、爬山等负荷性运动的人群会发生跟腱炎,如果局部有皮肤破损,会有细菌存留,多是低毒性细菌,造成不利影响。注意避免反复激素封闭治疗,以防发生跟腱自发性断裂。一般跟腱炎症分为细菌性和无菌性,但由于跟腱血液供应相对不充足的特殊原因,其愈合时间常比较长,愈合缓慢。止点性跟腱炎跟后部疼痛。开始在活动多后感到疼痛,以后可转为持续性疼痛。检查可见跟腱止点部外观正常或增大,局部压痛。让病人单足提踵困难或引发疼痛。X线表现:侧位X线可见跟腱附着部可见骨质增生。

(2)跟腱滑囊炎:正常在跟腱止点附近有两个滑囊。一个位于皮肤和跟腱之间为皮下囊。另一个位于跟腱和跟骨后上结节之间为跟腱囊。皮下囊受到刺激后发生炎症,局部红肿热痛。跟腱囊发生炎症后,可出现跟腱前疼痛,局部肿胀后,向跟腱两侧突出。背伸踝关节,可引起疼痛。

(3)跟腱断裂:跟腱断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发性断裂,常见于运动员和演员;一类是外伤,通常伴有皮肤的损伤或骨折。发生跟腱断裂的患者常自觉足跟部疼痛,无法承重,跖屈、提踵动作受限。同时因跖肌腱、趾长屈肌腱、长屈肌腱及腓骨长短肌等也具有一定跖屈踝关节的功能,所以跟腱断裂后,踝关节仍能完成小范围跖屈、提踵动作。因此,急诊时不能因踝关节仍能进行跖屈而排除跟腱断裂。

三、跟腱断裂临床诊查

有明显外伤史。跟腱断裂时可有断裂声,跟腱部疼痛肿胀、压痛、皮下瘀斑。足跖屈无力,活动受限,跛行,但由于足趾的屈肌和胫后肌腱代偿,跖屈功能不一定完全丧失。完全断裂损伤,在断裂处可摸到凹凸空虚感,足背伸时更明显,跟腱近段由于小腿三头肌的收缩而向上回缩,在腓肠肌肌腹内可摸到隆起物,捏小腿三头肌试验阳性(患者俯卧位,足垂于床端,用手挤压小腿三头肌时,踝关节出现跖屈位正常,若挤压后足无动作为阳性,表明跟腱断裂),提踵试验阳性(患者直立,双侧足跟离地,患侧不能提踵或者较对侧力弱)。跟腱部分撕裂损伤,各项症状均较轻。

四、跟腱损伤如何预防?

注意这是预防,真出现问题赶紧就医。预防的关键在于分析潜在的风险,然后纠正。

1、强化你的小腿肌肉力量,使之可以承受更多负荷

2、增加超等长训练

3、经常放松小腿,保持小腿不僵硬

4、要注意你的步频,如果步频低于,那就说明脚与地面接触时间太长,小腿用力参与过多

5、注意你的足踝动作模式:教练可以通过足底压力测试或慢动作,观察足踝在运动过程中是否有过渡前旋,如果有就需要通过外部矫正,如内支撑的鞋子或鞋垫。

五、跟腱损伤如何治疗?

(1)新鲜跟腱断裂:新鲜跟腱断裂的治疗有保守和手术两种不同方法。前者采用膝上管形石膏把足固定于极度跖屈位或采用屈膝、足跖屈位夹板固定法治疗。保守疗法常因跟腱断裂间瘢痕组织较多而失去坚韧性,而跟腱相对延长而使跖屈力减弱,效果较差;故多数学者赞成通过手术治疗恢复跟腱的完整性和坚韧性,尽快恢复小腿三头肌的肌力。儿童跟腱断裂,由于腓肠肌张力不大,组织修复和再生力强,因而手术采用粗丝线“8”字缝合,同时用肌腱成形术或筋膜修补术。在运动员都应修补。术后踝关节跖屈,屈膝30°长腿石膏固定;3周后改为高跟短腿石膏,并常规进行股四头肌锻炼;6-8周后拆除石膏行踝关节功能锻炼;

(2)陈旧性跟腱断裂因有腓肠肌萎缩、挛缩,断端间有距离,故陈旧性断裂常需作跟腱修补术而不应勉强作对端吻合,以免因跟腱短缩而发生足下垂畸形。

(3)跟腱开放修复术:通过小腿后方切口来暴露跟腱完成的。打开腱旁组织后将肌腱断端并置缝合在一起。这里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缝合方法,不同的医生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如果跟腱断端的条件比较差的话,也可采取圆周缝合的办法。手术结束要闭合腱旁组织和皮肤,并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此时需要佩戴一个足底夹板来防止足的背屈,以免修复组织再断。有些医生更喜欢用管形石膏或前夹板来达到同样的目的。10-14天伤口拆线以后患肢可以穿上一种带轮盘的固定靴,它可以方便检查伤口以及早期关节活动。在所有的处理中,对软组织的仔细处置和腱旁组织的闭合也是至关重要的。

六、跟腱损伤如何预后康复?

1、交叉训练与跑休:忍着疼痛跑无疑会增加损伤程度,因此要跑休,但是为了不让体能水平下降,建议做交叉训练,如,游泳,自行车,或水中跑步等。可以做任何活动,但是要无痛范围内去完成。

2、有疼痛时可以冰敷

3、要在无痛范围内牵拉你的跟腱,直膝屈膝都要去牵拉

4、放松紧张的小腿肌肉,可以用泡沫轴滚动,要确保不要去滚动肌腱部位

5、小腿三头肌离心训练(这不仅能促进肌肉力量的增长,也能刺激损伤的胶原纤维快速恢复)

6、要确保营养的摄取,如,维C,锰,锌等在胶原纤维生成中占据很重要的角色,维他命B6和维他命E关系到腱组织的健康.

七、康复注意事项

跟腱修复术后的康复应从术后2-6周开始。为了保护修复的跟腱,康复医生必须交代一些注意事项。比如,术后12周之内应该禁止被动牵拉跟腱。另外,负重过程也应该是在手术医生的指导下逐步进行。在术后的整个康复过程中治疗师必须明确跟腱愈合的4个阶段(炎症期、增生期、塑性期和成熟期)。在愈合的最初6周内(炎症期和增生期)跟腱是最脆弱的,在接下来的6周-12个月内(塑性期和成熟期)强度慢慢增加。患者的康复是一个标准的功能性恢复过程。

八、中医对跟腱损伤的治疗

1、手法治疗:患者俯卧位,踝前垫一枕。术者选用揉法、揉捏法、压法、叩击法等将小腿的紧张、僵硬部位放松;跟腱局部压痛部位用轻掐法、压法连续做~次。每日1~2次,15日为一疗程。

2、外敷中药:具有抗炎镇痛、软坚散结、祛瘀消肿、舒筋活络、活血化瘀、修复软组织之功效,可以通过皮肤,渗入肌肉及组织,直达病根,达到缓解疾病的目的,例如.跟腱骨方世医贴。

3、按摩推拿:它的治疗作用是能缓解肌肉的紧张及痉挛,缓解不适症状。但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复位,否则极易加重症状。在肿疼严重的时候,建议不要做,否则可能加重不适感。一般建议不要直接按摩跟腱患处,可以按摩跟腱附近的小腿肚,帮助整个筋络的血液循环,缓解小腿不适,不能作为跟腱治疗的主要方法。

4、针灸疗法:该法可以短时缓解肌肉疼痛,令肌肉松弛,改善筋络供血,对急性的疼痛,具有暂时的缓解作用或是很好的治疗作用。对于慢性的跟腱劳损,单一使用该法的话,效果不显著,难以根治。

5、拔罐疗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九、注意中医治疗的适宜时机

1、效果最好并且最经常被使用的就是手法治疗,但是刚刚患跟腱炎的患者不应该马上应用。手法按摩治疗只针对于跟腱炎的中后期,以及陈旧性损伤导致的跟腱炎的患者,一般只使用拿捏法、捋顺法、穴位点压法,促进跟腱以及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让炎症或者损伤尽快恢复,再进行踝关节被动活动,解除跟腱周围组织粘连,逐渐减轻跟腱炎症。

2、跟腱炎刚刚出现的患者,通络止痛的效果非常好。从急性期开始就需要口服舒筋活血汤,外用活血止痛膏,等急性期过,就改为补肾壮筋汤,外用活络膏,可以让跟腱炎尽快恢复。

十、如何区分骨质疏松和跟腱炎

足跟骨质增生和跟腱炎均可引起足跟痛,并影响正常行走。仔细区分两者,便于及时诊断、尽早治疗。   

1.症状不同   

(1)足跟骨质增生患者最主要的症状是脚底疼痛、足跟压痛,尤以起床下地第一步疼痛明显,常达到不可忍受的程度。症状呈早晨重、下午轻的状态,活动后疼痛减轻。患者走路时足跟不敢着地,导致行走时全身重量集中于脚掌,而引起足底的疼痛,当足跟着地时可出现石硌、针刺的感觉,影响患者行走。疼痛严重时,会使患者不能行走。   

(2)跟腱炎患者的足跟部上方及内部出现疼痛、僵硬,痛感经常在晨起或剧烈运动后加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正常行走。急性发作时,跟腱出现肿胀或结节,该处皮肤发红、发烫;慢性发作时,患者在上楼梯或爬山时感觉跟腱部疼痛明显;跟腱两端受到挤压时,会出现强烈的压痛感。炎症严重时,可引起跟腱断裂。   

2.病因不同   

(1)足跟骨质增生的发病与年龄增长、足部长时间剧烈运动及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有关。   

(2)跟腱炎的病因较多,如运动前未做好准备动作、运动过于频繁、短时间内运动量过大、跟腱外伤等。

小贴士——预防骨质疏松

1、积极重视骨密度测试。

2、多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大量活动可使血液中的钙质更多地在骨骼内存留,因而提高骨的硬度,能有效地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调整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加强营养,均衡膳食,充足日照,规律运动,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避免过量饮用碳酸饮料,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3、多晒太阳,阳光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而钙的代谢依赖维生素D的作用,维持正常的钙磷代谢,使骨骼中钙质增加而提高骨的硬度。骨健康基本补充剂主要包括:①钙剂: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mg(元素钙),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mg。②维生素D:成人推荐维生素D摄入量为IU/d;65岁及以上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D缺乏,推荐摄入量为IU/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0IU/d;维生素D用于骨质疏松症防治时,剂量可为~1IU/d。

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xigts.net/zzbx/9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