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分之一的人铭记,就有百分之百的希望

儿童会得白癜风吗 http://m.39.net/pf/a_4537947.html

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人们总是首先想起犹太人、集中营,而不曾遭到直接屠杀的非犹太裔东方劳工,却在历史的道道烟尘中沉寂着,被所有阵营抛弃并遗忘,手中紧攥着难以向外言说的苦难,未曾留下姓名。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作者娜塔莎身为“东方劳工”的后代,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歧视,已经让她对平凡且卑贱的出身有了认识,但母亲的死以及沉默的一生留下巨大空洞,激发了寻根的欲望。这本书所写的就是母亲逝世六十年后,当所有同时代人几乎飘零殆尽,“我”如何在茫茫黑暗中抓住一线光亮,苦苦追问穷追不舍,才一片片寻回拼图碎片,还原追溯出母亲家族的庞大谱系,从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期,百年历史中东欧的动荡兴衰。

本书和一般的非虚构作品不同之处在于,不是从头道来,直接完整地讲述事件,而是从疑惑、潜意识的猜测、寥寥无几的线索开始,如同孜孜不倦的侦探,以作者自身的搜寻为主线,辅以当下生活的经历与细节,更多的历史资料、影像、关键性人物随之出现,回忆也逐步苏醒,可以随娜塔莎的视角感受到面对过去知之甚少的迷茫、寻根的艰难、新信息带来的惊喜与困惑,还有来自同路人的激励……

本期风向书单除了讲述二战东方劳工史的《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之外,还有从矿藏、暴力和宗教三个角度探究拉丁美洲的《银、剑、石:拉丁美洲的三重烙印》;分析美国政府如何将反恐手段用于公民的《镇压革命》;从一场神秘火灾领略图书馆在公共生活中重要地位的《亲爱的图书馆》;以及《大师与玛格丽特》作者布尔加科夫的权威传记和塞巴尔德的小说处女作《眩晕》……

别人家的孩子[加拿大]杰里米·格里马尔迪/唐晓萌/译林出版社/-5·“鸡娃”的另一面。从外表看,珍妮弗·潘似乎是一个过着完美生活的模范女儿,一个出色的学生,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她是钢琴老师眼中极有天分的琴童,冬奥会花样滑冰参赛者的实力人选,学校里全A成绩的保持者。在她的移民父母眼中,理想中的孩子正在多伦多大学学习成为一名药剂师。但这位天使般的年轻女子有着黑暗与欺骗的另一面。为了过上梦想的生活,她几乎可以做任何事:伪造学校文件,谎报自己的行踪、工作和住处。多年来,她过着这种双重生活。最终父亲发现了她的谎言,下了最后通牒,面对严厉的父亲,女儿开始筹划一项冷血的谋杀计划。本书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东亚式的传统父权制家庭:父亲唱黑脸,母亲唱红脸,早早为孩子规划好了未来的人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父母企图通过从小鸡娃来消除自身的“不安全感”和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人生目标。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引用虎妈谭美儿的故事和潘家案例的详细分析,对东亚式的“鸡娃”教育进行了婉转批评。从《共同纲领》到“八二宪法”翟志勇/九州出版社/-5·中国人何时才能拿到一部适应国情与世界潮流的宪法作为毕业证书?49后的宪法史,也是中国权力结构不断调整的历史。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谈论了49年之后的三部有代表性的宪法:共同纲领、五四宪法和八二宪法,论述之中有独到的见解。比如共同纲领其实是由《政协组织法》《政府组织法》《共同纲领》共同组成的一套体系,主要是解决在无法立即得到人民授权的情况下,新政权的自我赋权的问题。《政协组织法》本质上是政党之间的契约,《政府组织法》组织起了人民政府,《共同纲领》则是对所有人的约束,在法理上完成了对新政权的授权;五四宪法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之上设置了国家主席,导致官僚制和卡玛斯里制的二元对立,这重内在的矛盾也随着毛刘关系的恶化而显现,而国家主席又有召集最高国务会议的权限,将各部门各方面具有实权的人召集起来,也导致国家主席的权力空前集中;八二宪法则理顺了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党作为先锋队领导工人阶级,就如同被推举出来的来自各行各业最优秀的人大代表领导各自所处的阶层一样,这并非代议制下平等个体选择代表的逻辑,而是先锋队领导其余人的领导逻辑。乡关何处是:大屠杀下浴血成长[美]丽塔·哥德伯格/周琳琳/中央编译出版社/-4·侥幸活过大屠杀之后,哪里才是安身立命之所?丽塔·哥德伯格从小就知道,她的母亲希尔德·雅各布斯塔尔是纳粹犹太人大屠杀的幸存者、抵抗者,是战后由前集中营改造而成的救济站的工作人员,她家和《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弗兰克的父亲一家是世交。哥德伯格相信,她的一些喜好、梦魇继承自母亲和身边其他人的大屠杀经历,甚至是在年代,童年的她都遭受过曾经是纳粹分子的幼儿园老师的霸凌。两代人的遭遇在哥德伯格的笔下汇集,既是战时和战后初期和纳粹的正面对抗,也是此后余生里无穷无尽的对由此造成的身心创伤的疗愈和对安身立命之所的追寻。银、剑、石:拉丁美洲的三重烙印[美]玛丽·阿拉纳/林华/中信出版集团/-4·拉丁美洲究竟为何与世界其他地区如此不同?拉丁美洲孕育出了一批与英美主流完全不同的作家,马尔克斯、略萨、博尔赫斯、何塞·马蒂等,他们笔下的拉丁美洲神秘诡谲又引人神往。为了揭开这一片土地的神秘面纱,秘鲁裔的美国作家以记者身份深度跟踪3位访谈对象:矿工、士兵和神父,因而提炼了拉丁美洲最重要的三个主题:银——来自外部的对矿藏资源的无尽索取,剑——根深蒂固的暴力手段,石——宗教信仰的持久力量。她用三位访谈对象的经历串联历史与现实,抛开“胜利者视角”,试图以人的历史来解释,拉丁美洲究竟为何与世界其他地区如此不同?无论是银、剑还是石,最后都指向了同一个主题——殖民。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德]娜塔莎·沃丁/[德]祁沁雯/新星出版社/-3·早在出生之前,世界所经历的每一次震荡,都在撼动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在娜塔莎·沃丁决定寻找母亲之前,母亲叶芙根尼娅只是一个从乌克兰的马里乌波尔,被运送到德国强制劳动的女性,一个三十六岁投河自杀、早逝的母亲。这样的东方劳工在德国被称为无家可归的外国人,在战争中饱受奴役驱使,过度消耗生命,在战后的生活中,也被视为低等人,承受战败者的仇恨与驱逐。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人们总是首先想起犹太人、集中营,像作者父辈这样不曾遭到直接屠杀的非犹太裔东方劳工,却在历史的道道烟尘中沉寂着,被所有阵营抛弃并遗忘,手中紧攥着难以向外言说的苦难,未曾留下姓名。尽管娜塔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歧视,已经让她对平凡且卑贱的出身有了认识,但母亲的死以及沉默的一生留下巨大空洞,激发了寻根的欲望。“结婚证书和劳工证,三张黑白照片和一尊母亲装在包袱里的古老圣像”是母亲所有的遗物,也是唯一的线索。这本书所写的就是母亲逝世六十年后,当所有同时代人几乎飘零殆尽,“我”如何在茫茫黑暗中抓住一线光亮,苦苦追问穷追不舍,才一片片寻回拼图碎片,还原追溯出母亲家族的庞大谱系,从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期,百年历史中东欧的动荡兴衰。原来她的母亲并非无名之辈,也非来自无名之地,在小小的马里乌波尔,她身上有希腊与意大利血缘,家族曾是乌克兰最有名望的贵族。俄国革命、内战、乌克兰大饥荒、大清洗、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在出生之前,世界所经历的每一次震荡,都在撼动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本书和一般的非虚构作品不同之处在于,不是从头道来,直接完整地讲述事件,而是从疑惑、潜意识的猜测、寥寥无几的线索开始,如同孜孜不倦的侦探,以作者自身的搜寻为主线,辅以当下生活的经历与细节,更多的历史资料、影像、关键性人物随之出现,回忆也逐步苏醒,可以随娜塔莎的视角感受到面对过去知之甚少的迷茫、寻根的艰难、新信息带来的惊喜与困惑,还有来自同路人的激励。历史制造了无根无源的人,也生下了在大地上寻亲的人。即使曾经枝繁叶茂的时代不再,个人从家庭中被割裂击散,即使我们都是群体中沉默的大多数,哪怕只有千万分之一的人愿意铭记、追索、讲述,也就有百分之百的希望让沉睡的记忆传续下去。镇压革命:美国政府针对其公民的战争[美]伯纳德·E·哈考特/李思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反恐策略出口转内销,最终指向自己的公民。全民皆兵的游击战,利用平民进行的恐怖袭击,在二十世纪成为一种区别于正规战的战术,相对弱势的一方也能以较低的成本对强大的一方进行有效的打击,造成威胁。这令美国这样超级军事大国头痛不已,随着技术的发展,美国人也发展出一套对付游击战和恐怖袭击的有效策略:在理论上孤立一小部分激进分子,以最低限度的人道干预赢得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在实践中则是尽可能的收集平民的情报,甄别和孤立恐怖分子,再以酷刑逼供,出动无人机进行外科手术般的精准打击。这一套策略在后的反恐战争中被运用地越发纯熟,人手上有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这一套策略已经出口转内销,尽管美国本土没有真正成规模的叛乱,这种思维方式还是渗入了美国的情报工作、警务、内政外交之中,例如利用棱镜计划监控一般公民的通信,在没有任何犯罪记录的情况下,监视穆斯林和阿拉伯裔的美国人,或是特朗普将墨西哥人视为威胁,要建墙阻隔起来。美国政府最终对自己的公民发动了一场战争。布尔加科夫传玛丽埃塔·丘达科娃/付哲李晓萌王昕然戢炳愿/中央编译出版社/-4·一生经历世事沧桑、命运浮沉,却依然保持着尊严与勇气。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也是20世纪俄罗斯文坛的经典作家之一。但与其代表作《大师与玛格丽特》相比,他的名字对读者来说却有一点陌生。在布尔加科夫逝世多年后,他作品中呈现出的“针对个人”、又好似在与读者直接对话一般的写作风格,越来越受读者的欢迎,他旧时的孤独也引起了俄罗斯本地以及国外读者的广泛兴趣。一生经历世事沧桑、命运浮沉,却依然保持着尊严与勇气的精神使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名望早已深深扎根于时间之中。本书出版于年,作者耗时数年,走访布尔加科夫亲属、朋友、同代人,在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了这部跨越半个世纪的厚重之作,重现了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之下,布尔加科夫的个人生活和艺术创作境况,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生活图景。本书至今仍是唯一的一部关于布尔加科夫一生研究的作品,仍是研究布尔加科夫的重要可靠信息资源。亲爱的图书馆[美]苏珊·奥尔琳/文泽尔/新经典文化

文汇出版社/-5·一个日益私有化和社会孤立的时代中的公共空间。年4月29日上午,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火警警报响起。这场大火是灾难性的:它达到度,燃烧七个多小时。当它被扑灭时,已经烧毁四十万本书,损坏七十万本书。是否有人故意纵火焚烧图书馆,如果是,又是谁?三十多年后,谜团依然存在。作者苏珊·奥尔琳将她一生对书籍和阅读的热爱融入到对这场火灾的调查中,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讲述图书馆和图书管理员的故事。在书中,奥尔琳记录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火灾及其后果,展示图书馆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深入研究全国和世界各地图书馆的演变:从它们作为城市福利的开端,到如今作为一个国家基石的地位。奥尔琳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些与图书馆相关的重要人物:从年18岁就被任命为洛杉矶公共图书馆馆长的玛丽·弗伊,到C.J.K.琼斯博士——一位被称为“人类百科全书”的牧师和柑橘种植家,他在图书馆里到处游荡,回答访客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查尔斯-卢米斯,一位疯狂的古怪记者和冒险家,他决心使洛杉矶图书馆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图书馆之一;还有现在的工作人员,他们每天的工作确保了这家机构仍是这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亲爱的图书馆》是作者徘徊于书架间的时空穿越之旅,她揭示这些受人爱戴的机构如何提供远超于书籍的公共服务,从而成为存放思想和灵魂的空间,而在数字时代,它们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要。非政治的范畴[意]罗伯托·埃斯波西托/张凯/拜德雅

长江文艺出版社/-4·政治之“所非”和政治之“永不能”。本书是作者对20世纪若干政治范畴之边界的创造性重释。在“非政治”的视野中,作者同汉娜·阿伦特、埃利亚斯·卡内蒂、西蒙娜·薇依、乔治·巴塔耶、恩斯特·云格尔等人展开了一系列思想交锋。他站在政治的边界,以消极的方式思考政治,解构并创造性地重释了20世纪若干重要政治范畴,进而提出了在政治神学和现代去政治化之外的另一政治维度“非政治”的可能性。非政治立场显示出诸政治概念和二元对立思考模式的模糊性和僵局,颠覆现代性的政治观念,展示出栖息在其中心的虚空。“非政治”以驻足于诸政治边缘的方式进入政治的核心。它既非对政治抱有敌意、以否定姿态进行政治运作的“反政治”,亦非从政治中抽身、处于中立并对政治冷漠相待的“无政治”。“非政治”不摒弃政治,而是在诸政治范畴的边界之外思考政治;它不是同政治的分割,而是作为分享的政治;它警惕一切二元论倾向,试图在一个超越性的批判视阈中言说政治的不可能性:政治之“所非”和政治之“永不能”。吃动物:无声的它们与无处遁形的我们[美]乔纳森·萨福兰·弗尔/陈觅/文汇出版社/-5·悲悯和食欲之间,何去何从?很多人在看到动物被宰杀时难免心生悲悯,但这份悲悯在美食的诱惑面前却变得不值一提。为什么杀害动物用来取乐、泄愤或逐利当受谴责,但杀害动物用来吃却名正言顺?怀着这样的疑虑,乔纳森·萨福兰·弗尔在素食主义的边缘几度徘徊,在身为犹太人的祖母于二战时期为了活下去饥不择食的过去和希望给新生的儿子敬畏生命的未来之间徘徊。本书全面审视了肉食的方方面面,既有人类文化和全球生态的反思,又有自己百般纠结的心路历程,既有美国肉食工业的各个面向,又有自己家人食物观念的交锋。随着弗尔走过这一趟之后,又如何能够面对动物因自己的口腹之欲而被杀害的场面而心安理得?眩晕[德国]W.G.塞巴尔德/徐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无法讲述的真相、无法和解的过去和无法理解的记忆。本书是塞巴尔德的小说处女作,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以司汤达的视角,讲述了他的从军经历、与梅毒的斗争以及无果的爱情;第二章讲述了“我”在意大利多地的旅行,或者说被不安驱动的一次次逃离;第三章讲述了卡夫卡于一九一三年在意大利的一次公务出差和浴疗之旅;最后一章,“我”重返德国故乡,挖掘自己的童年记忆。四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孤独的叙述者,他们都踏上了古怪而令人不安的旅程,而“我”在旅行中撞见了各种分身、尾随者、历史鬼魂,不断与神秘的猎人格拉胡斯相遇,还隐约与不同时空的司汤达和卡夫卡共享了相似的惊恐和困顿。虽然塞巴尔德细致入微地描写旅途风景、绘画与建筑的专业细节、个体的敏锐情绪,主题却是在反复表达中愈发浓重的沉默——它们是塞巴尔德作品的不变母题,即无法讲述的真相、无法和解的过去和无法理解的记忆。绕着这些不可接近的存在打转,读者将获得一次目眩神迷的阅读体验。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柏琳/四川人民出版社/-4·做一个文学“局内的外人”,关心与之对话的作家所关心的世界。独立文化记者、青年写作者柏琳曾采访国内外近位文化界人士,在这部文学访谈录中,柏琳与奥兹先生喝咖啡,进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让“扮演”作家的彼得·汉德克卸下伪装,寻找托卡尔丘克“小我”里的精神神话。一场场锐利的交锋,在柏琳的手上开刃,涵盖五大洲,二十二场对话,在地域与人物的交织下,柏琳用语言形成一个主题的闭环:从欧洲精神、宗教信仰在新时代的嬗变,到新一代旅行文学、全球化的争议、巴以冲突,等等,从文学的角度,为认识当下世界的“所以然”提供了一次“窥探”的契机。

生育是女性的权利,而非义务

集中营,不止有奥斯维辛

“我的一生是怎样的一部小说啊!”

被误读的作家昆德拉的一生

集权制如何运作?又因何失效?

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

我们只相信我们想相信的

被滥用的警权是如何激化社会矛盾的?

永远不要指望威权与民粹会带来善政

JiFengBooksto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xigts.net/zlff/202108/91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