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的背后隐藏着上百种疾病,耳鼻喉科的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突聋疾病,骨科的颈椎病,神经科的脑肿瘤、后循环缺血,心血管科的体位性低血压,血液科的白血病、贫血,眼科的视觉障碍等,都有头晕症状。所以在治疗头晕的过程中,了解发病的时间和状态显得至关重要。
耳石症,也叫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在所有的周围性眩晕发作原因中耳石症占50%,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一般跟个人体质有关,也与天气变化有关系,当受到一些外因干扰,也可能诱发耳石症。因为病因复杂,目前耳石症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
耳朵里面有三个半规管,一个是前半规管,一个后半规管,还有一个水平半规管,半规管里面有一些小石头,即耳石。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这种症状的出现常与位置变化有关,故现阵发。
耳石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患者在突然改变头位时会诱发强烈的旋转性眩晕,如起身时、卧倒时、翻身时、转头时,患者常常感觉周围物体或自身天旋地转,往往数秒后症状就会消失,很少超过1分钟。除了眩晕,患者还会伴有眼震、恶心、呕吐。眩晕发作后可有头重脚轻、漂浮感和不稳定感。
该病为良性疾病,总体预后好,对付它杀手锏——手法复位,一般通过医生的手法复位,病人能立刻好转。
如果治疗无效且影响生活,患者也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后注意事项
①治疗后休息30分钟,以免立即运动引发的短暂眩晕发作;
②半卧位休息两晚,即患者头部抬高45度,在平卧与坐立之间。白天,尽可能保持头部垂直,不要进行活动头部的锻炼;
③治疗后避免剧烈运动,尤其低头、摇头、跳跃等运动(如登高、游泳等);
④保证充足睡眠、多休息、清淡饮食、忌烟酒;
⑤因首次手法复位的成功率达78%左右,如仍有眩晕发作,需再次就诊并手法复位治疗,甚至部分患者需多次复位方缓解。
⑥管结石复位法后,患者回家需睡高枕48小时,不向患侧卧位。一周后不痊愈,可重复治疗。如超过3次仍不好,应进一步检查,包括MRI检查,除外颅内病变。
由于很多患者异常惧怕发作时的强烈眩晕感,常常在复位康复后仍很担忧,就会提出很多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我该注意什么?有什么禁忌吗?如何预防?
一般经过成功的复位治疗后,患者体位变化时出现的眩晕感即可立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头部昏沉感。患者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工作,条件允许时建议适当散步锻炼。通过这些日常活动,耳石器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适应和习服,头部昏沉沉的感觉也自然渐渐消失。
除了一些特殊类型的耳石症外,如:外伤后引起的耳石脱落,其余的都无需特殊预防,也没有一种手段可以真正减少耳石症的发作。那下一次耳石症什么时候出现,也是我们无法预测的问题。虽然耳石症发作时非常痛苦,而且没有有效的预防复发的方法,但好在它可以完全治愈,而且治疗过程可以耐受,并且大多不会影响耳石器功能。因此患者无需战战兢兢,度日如年,放下包袱,放松心情,自然面对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