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7---1
编著:金生杨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7月
册数:50册开本:16开
中图法分类号:I.91
金生杨,男,年生,四川人。博士,教授,西华师范大学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和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主要致力于宋史、经学、文献学领域的研究。出版专著三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要成果有《〈苏氏易传〉研究》、《汉唐巴蜀易学研究》、《王安石〈易解〉与程朱理学》、《眉山苏氏家族与学术》、《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等。
前言
清代遂宁张氏家族是清蜀中著名的世家大族,兴盛长达两百年左右,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遂宁张氏祖籍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明洪武二年,入川始祖张万迁居四川遂宁县黑柏沟,至诗书画名家张问陶时,已历十三世。
张鹏翮、张问陶、张问安、张问彤是遂氏张氏最为杰出的代表。张鹏翮崇尚理学,大力宣扬忠孝思想,以使俄、治河、理政、清廉著名于世,官至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张问安、张问陶、张问彤合称『遂宁三张』,皆以诗名。尤其是张问陶,兼擅诗、书、画,其诗更居清代蜀中诗人之冠。
一、张氏先世遂宁张氏『始祖万公,明初自楚迁蜀』,在家族各房中最为绵延、显著。张万兄弟凡三人:『一居铜梁,至大司马肖甫公显:一居安岳,至侍御留孺公显;一居遂邑,自景泰时姚安太守,至崇祯壬午,孝廉科第联绵』。
始祖张万于明洪武二年自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白獭河緑柳村迁居四川潼川州遂宁县之黑柏沟。长子张永成,貤封承德郎、南京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娶余氏,由黑柏沟迁居土桥铺。
永成子张赞,字邦翊,号靖翁,景泰四年举人,五年三甲进士。历官礼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天顺八年出任云南姚安府知府。官至礼部尚书郎。据《景泰五年进士登科録》记载,张赞治《春秋》,『曾祖明佐,祖泰林,父永成,母余氏』,『兄澍、泽、济』,虽与《遂宁张氏族谱》所记不合,但作为官方记録,当为实録,而张氏家谱则因时代久远,误记其世系。所以,张明佐是现今能考的遂宁张氏家族的最早祖先,其次是其子张泰林。清熊赐履称:『遂宁张氏自宗伯公以长德显,子孙皆积行深厚,为世家。』由此可见,张赞才遂氏张氏家族发迹起家的首要人物。张赞有子二人,福暌、昌暌。福暌隐居不仕,子尚威,处士,以学行闻于乡,乡人方之西汉陈寔,卒葬黑柏沟。
尚威长子张惠,号教庵。少读书不事章句,务直抉其所以然。尝读史至古人出处忠孝大节,辄掩卷叹息不自禁,顾念亲老,孰易吾志,遂不乐仕进,居家愉色婉容,事父母惟谨,丧葬皆以礼,人称其孝。子五人,教之皆有方。性尤好义,积善好施,学者私谥三多先生。时明末世乱,语其子应礼:『天下将乱,人臣当习劳苦,任艰难,为国家办贼耳。行矣,勿为念我老人也。』张应礼,字和斋,拜父命,谒兵部,得都司佥书,次遂宁,募兵抵御张献忠军,遂宁县城得完。后提兵援沔阳,师溃,抗节死。『及佥书之没,流离播迁,室庐荡然。』
张应礼第四子张烺,字仲寰,号松龄。父死,间关赴沔,扶柩归,丧葬以礼。张献忠乱蜀,悉窖藏其米谷等物,奉母入深山中,合家独免。历十余年流离播迁,保身全家。『优延硕师以课子,常自教之诗书,勉以忠孝大义。』至长子鹏翮成进士,读书中秘,始稍稍自慰。留心经济,地方利弊,时切于心。捐修遂宁学宫,重建成都万里桥,代完遂邑三年之赋,远赎族中被掳之人,以至妇嫁孤寒,赈给贫病。中丞杭爱问绥靖之方,以不加田粮安民心、补行乡试安士心答之,为所遵行。中丞噶公问驿站调济之术,答以复故道之方,为慨然从之。康熙五十二年,玄烨举行六旬万寿,张烺时年八十七,自蜀赴京祝寿,得赐召见,踰日赐老人宴。四月,诏问张献忠入川始末,其子张鹏翮记其口述,缮疏上闻。持己谦和,待人寛恕,遇人疾苦患难,辄隐于心,必尽力为之拯救。尤好书圣贤格言,忠孝故事,居常为人讲解,宛转开导。着有《烬余録》《松龄老人笔记》等。子六人:鹏翮、鹏翼、鹏举、鹏飞、鹏翥、鹏搏。配景氏,熊赐履撰有《景太恭人墓志铭》。
遂宁张氏自张赞始显于世,而影响尤着的应该是张烺,其教育子嗣,不单是学术,还在于政治、品行,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