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筋”是伤科临床极为常见的损伤,石筱山先生曾指出:“初受之际,当按揉筋络,理其所紊”,施以必要的手法,另一方面,又“加以节制活动为要”,作必要的固定,药物内服外治“则当以化瘀通络”。手法与固定两项,目前临床上仍未予充分的重视和认真的运用,仅以一纸药膏为治的并不鲜见。能按石氏所述而做,才体现了中医中药治疗伤筋的特长,从而提高疗效。石氏又述伤筋后各种变化的治疗原则及多种辅助治疗方法,强调“是故筋之有关人身岂浅鲜哉,而伤筋之为病,其可忽乎,其治之严,可不谨耶”。足见石氏对伤筋这一常见损伤的治疗是很重视的。伤筋与伤骨应等同看待,切不可以为伤筋而未及骨仅是损伤轻症,因而治疗及调摄较为疏忽,致使其症日久不愈,遗患于后。
伤筋的诊治可以分为三类:
1.不显著的伤筋:
常因劳倦过度而形成。外象无青紫肿胀呈现,但觉酸痛麻木。
治疗:用敷料或膏药外治及汤剂成药内服,并辅以按摩的手法和针灸治疗。
2.不甚显著的伤筋:
往往在腕、肘、膝、踝等骱位,因蹩扭或支撑所致。外象无显著的青肿,但患处旋转失常。
治疗:主要用捺正筋位的手法,并辅以敷料或膏药外治及汤剂成药内服,更可参用熏洗法,但治疗过程较慢,而且易成宿伤。
3.有显著外形的伤筋:
由外来某种因素如强度支撑等而造成的伤筋,外象有青紫肿痛。突出而又离位的伤筋,部位多见于膝前或肘后。膝前伤筋,膝盖骨上有粗筋隆起,屈伸不利。肘后亦然。但必须注意这与骨折是绝对不同的。
治疗:先用捺正拔伸的手法将隆起的粗筋纳入筋位,使隆起部分平复如常,恢复屈伸活动。再用化瘀消肿敷药敷裹,及内服汤剂成药,并辅以按摩的手法。
石氏伤科认为有时伤筋,骨虽不折,因屈筋影响,形成歪曲移动,则必须先用捺正的手法使它复位。如因骨折而带伤筋的,则理筋正骨两者并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