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县藏传佛教寺院介绍lt六gt

甘禅寺

甘禅寺,藏语全称“特钦塔哇林”意为“大乘解脱洲”,简称“甘钦官”,通常写为“甘禅寺”。寺在华热(旧地域划分名称)境内,今互助县巴扎藏族乡政府所在地抓什究村以东3公里的甘禅寺台山坡上,距县城55公里。寺院坐北朝南,恰恰坐落在山似凤凰展翅落地式的凤凰腹部,十分壮观。寺前是发源于阿米赤列神山(龙王山)的甘禅河蜿蜒东去,其照山则是上下狼牙沟中间的奇山峻岭,满山苍松翠柏,雄伟壮丽,乡人称其形犹如“仙人打坐”,亦如朝拜圣地,认为是一块山清水秀、卧龙落凤、瑞祥无比的风水宝地。

甘禅寺是青海湟水以北地区的名寺之一,是互助土族自治县藏族聚居地巴扎乡的重要寺院,属格鲁派,前身约为唐宪宗时期兴建的藏族原始苯教寺,寺址建在抓什究北面的拉花台山上。元代,噶举派第四代噶玛巴若贝多吉法王路过华热地区,经当地信教群众请求,将该寺改为噶举派寺院,寺址迁往抓什究(今粮站旧址),从此兴盛起来,寺院建筑有一定的规模,有大经堂、僧舍等,僧人约一百余人。明朝中期,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兴起,势力慢慢超过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明崇祯十八年(),巴扎地区头人朋措等前往天堂寺邀请丹玛慈诚嘉措大师,在巴扎地区主持建寺,由巴扎朋措、巴扎桑本等信教群众损资,将该寺由噶举派改为格鲁派寺院,并将寺址从抓什究迁往甘禅台,建成了甘禅寺。丹玛慈诚嘉措从此被誉为寺主活佛。

甘禅寺地处华热地区,为广大祁连山脉分布山区,包括今天的互助、天祝、门源、乐都、大通等甘青两省所辖的广大藏区,通称为“华热蕃噶布”地区。居住在这里的藏族称“华热”天堂寺以北七十里地的著名噶照砸山(马牙雪山)和天池神湖为华热地区的中心,这里石山林立,巍峨陡峭,高耸入云,著名的雅布山和银木日山中间有一如透明水晶宝镜似的月牙形“丁却兰木措”湖,风景十分迷人。天堂寺的东科多吉嘉措活佛曾认为这里是西藏杂日山“二十四胜乐地”的一支,并指示是高僧大德修行的风水宝地,其岩峡形成三重门,传说外门由雄虎守护,中门青龙守护,里门由飞天罗刹女守护,各个似武士披甲戴帽、奔赴敌阵一般,故称当地为“华热”,分布在噶照神湖、石山周围的藏族部落同称为“华热”。其外大通河流域还有十三座山神,称“吉勒十三神山”,分别为夏噶尔、赤布列、硝尔宗、热日果、达再、加噶日、龙布再、热布藏、鲁日、玛尔陀、公保东玛尔、南木什革、弥拉岗噶尔。甘禅寺的信教群众为原来的八个措哇,三十多个小部落,主要分布在此十三座神山周围地域的互助巴扎、加定、甘肃天祝、海北门源所管辖的地区,每个部落都有固定的山神和祭山节日,每至节日,乡人身着民族服装,分别登上自己信奉的神山山顶,虔诚祈祷,保佑自己的圣地和甘禅寺。因此,颂词中说:“具备十种吉祥的多麦地,屹立在吉勒河两岸的、雄伟的十三座神山,是保护善良的神灵宫殿……十三座神山山势雄伟、挺拔直立,好像披甲戴盔奔赴敌阵一般,故称之为“华热”。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藏王松赞干布和赤松德赞时代,西藏派遣军团守卫与汉、藏、蒙相接的边境地区,这些边防军团长期驻守这里,繁衍发展,他们的后人就是英雄之师的后裔,故称作“华吉”,即英雄的后裔;或称“华威戴”或“华热”,意为英雄的部落。当地藏族喜欢在矛上扎上红毛或黑毛,登上十三座神山,祭山神,求平安。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军队的标号。从老人们口头传说中知道,他们是吐蕃军队的后裔,他们的语言也与西藏卓尼农区接近。总之,他们的居住地处在汉、蒙、藏三族之间,为了保自身的生存,保护牛羊牲畜、草原等生产资料,世世代代不断抵抗外部侵略,从社会条件和民族关系等特殊环境中形成智慧、勇敢善战等许多特殊素质和性格特点,分布在“吉勒十三大神山”和噶照神湖白石山周围地域,以英雄部落著称,其属地就叫“华热”。华热藏族的风俗习惯、男女服饰、饮食起居、婚礼、赛马会、谚语、歌谣、性格特征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虽与安多藏区牧民的特征较相同,他也有不同之处,尤其在语言表达、藏语读音、词汇术语等保留着很多自己的特点,是一支独特的方言。

甘禅寺地处去河西走廊的门户,旧时,曾是进入中原进行商贸、文化交流的通道。

甘禅寺在历史上戒律严谨、学风纯正,一度为华热地区佛教文化中心,高僧大德辈出,名闻藏区。僧人最多时达七百多人,在清代,华热大批高僧赴藏深造回来后,在华热传播佛教,兴盛一时。其中甘禅寺高僧丹玛慈诚嘉措享有盛名,称之为“珠钦”(大修行者)。同时,该寺还出现了巴扎佛传承系统,夏哇雍增仓索南尖全大师、拿家格西、夏华仓噶玛巴诺贝多吉活佛,达龙第七世达龙罗桑嘉木样嘉措活佛等,他们勤奋学习,为巴扎地区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博得了广大信教群众的信仰和赞誉。

甘禅寺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小经堂、学经院、如来八塔、大经堂遗址、丹玛囊、巴扎囊(巴扎活佛府邸)、官巴湾经堂。

(一)小经堂,又名密宗佛殿,占地面积、21平方米。由围墙、山门、大殿组成,围墙东西宽34、7米,南北长24、3米,山门两侧墙面设置有假窗,每边三个。

小经堂共二层,前开廊面宽3间、进深1间,山墙有彩绘壁画。重檐,有滴水、勾头,椽头饰纹彩。梁上有蜂窝枋、大雀替、四罗柱、双扇门,无门楣。佛殿内宽5间,棋格形天花彩板,饰花草,有藏文,一层四周有回廊,东、西、北分别为7间,设置嘛呢转经桶。二层东、西、南三面装铜镜,有滴水、勾头、椽头饰云纹,飞子饰黄彩,梁枋,昂咀有彩饰,歇山式屋顶,有铜制宝瓶、法轮装饰。

小经堂山门:进深两间,面阔一间,有腿子墙,宽0、44米,厚0、39米,内有莲花罩。藏式木板大门,门顶样式为硬山顶。山门前台阶有51阶,宽2.75米。

(二)学经院,位于小经堂山门台阶前西侧,占地面积为.3米。围墙南北长9.7米,东西长22.2米,由山门、学经楼、北厢房组成。学经楼坐落在院东,共二层,阁楼面阔三间8.7米,进深三间6.66米。廊间设置有楼梯,二楼明间和南次间檐柱间设置有半封闭式木栏杆,屋顶样式为悬山顶。

(三)丹玛囊(丹玛活佛府邸)

位于小经堂西侧,由山门、围墙组成,主要建筑为二层楼,一楼面阔5间,进深3间,一楼中二间佛堂,两间为活佛卧室,有设置通往二层楼梯,二层供佛、置经卷等,二层檐柱间设置半封闭式栏杆,屋顶为悬山顶。

(四)如来八塔,位于寺院南面,占地.5平方米,南北宽5.4米,东西通长40.1米,佛塔平面呈边长5.4米的正方形,自西至东依次为1、莲聚塔2、菩提塔3、法轮塔4、降凡塔5、神变塔6、息诤塔7、尊胜塔8、涅槃塔。八塔气势雄伟,其形可与湟中塔尔寺八塔相媲美。

(五)寺属官巴湾经堂,位于巴扎乡青冈峡中断东侧悬崖峭壁间,其主室为一天然大石洞,为第一世丹玛活佛的静修地,后来历代丹麻活佛及各地高僧大德也在此地修炼,取得圆满成就,因此盛名远扬,其洞口有一天然形成为藏文“佛”字的岩石。整个石洞为二层,上下层有梯,周围山势陡峭险峻,到处是苍松翠柏,雄、险、奇、秀为一体,可以说是互助地区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

甘禅寺文物丰富,主要有清顺治十一年皇帝赐给一世丹玛活佛的呼图克图象牙印、明代护法神像、释迦佛金像、铜钵、五世丹麻使用过的银质托盘、六世巴扎活佛用过的象牙曼扎,还有传说从印度飞来的金塔、明代的海螺、三世达赖的脚印石、长寿佛金像、清代经卷《菩提道次第广论》、金净水壶、清同治年间丹玛活佛拜见皇帝时所赐金铜座黄彩碗等。

现经堂内主供有释迦牟尼佛铜像,高2.5尺;宗喀巴师徒三尊像,各高1米;还有文殊菩萨、药师佛、长寿佛、无量寿佛等佛像以及新旧唐卡近30幅。

甘禅寺现有僧人28人(其中活佛2人)。

甘禅寺向与甘肃天堂寺、本县佑宁寺、大通广惠寺、肃南马蹄寺、本县扎隆寺、门源县珠固寺等寺宗教关系密切,该寺的丹玛活佛在天堂、佑宁、广惠等寺任过法台。

章嘉、土观、嘉仪等活佛与甘禅寺关系密切。

寺院原有法台、引经师等僧职。现由寺管会管理寺务。

寺主丹玛活佛是华热地区著名的转世活佛,其第一世丹玛活佛慈诚嘉措(年---年)是四世班禅大师洛桑却吉坚赞的“四大悟空弟子”之一,达赖喇嘛曾亲授“额尔德尼班智达法王”名号,人称“散洛慈诚嘉措”,任佑宁寺第八任法台。慈诚嘉措生于郭隆寺隶属的哈切丹麻庄园,父名鲁本秀,是一位专修密宗的宁玛派僧徒。彼师十五岁时丧母。后投师本村比丘华觉,学习藏文。不久,不顾父亲反对偷偷跑到西纳寺,削发出家,取法名慈诚嘉措,后依次受沙弥戒和比丘戒。受比丘戒后,自西纳寺返回家乡,由松巴教长指示,与鲁加根登达杰结伴同往郭隆寺,拜松巴教长为师,闻习《律学》,时常闻习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后从嘉色活佛学习因明要义,不久精通《道论》。嘉色活佛返回西藏后,复从松巴教长研习般若学达三年之久。

后进藏求学,拜见四世达赖云丹嘉措,聆听法戒,再投郭莽扎仓的贡日·桑杰扎西教长,学习弥勒法类。

此时,彼师身患痼疾---肺病,禀告桑杰扎西教长,并在郭莽扎仓依怙佛像前占卜。卦示:“禅修七日后,请去多隆地区温泉沐浴,将有益处。”当夜,梦见捡到一把金光闪闪的弯刀,遂依卦示,前往温泉浴疗,不久病愈。

此后,继续精习《中观论》、《律学》、《俱舍论》、《释量论》等,学识渊博,精通诸典,又投师然坚巴索南扎巴,闻习各种佛法。

一次,第司藏巴汗诬陷索南扎巴在咒他,剜去索南扎巴的双目,然而,法力无边,索南扎巴不仅长出了双目,而且还为慈诚嘉措和许多格西讲授了《金鬘疏》等经典。后来,他又到塔波扎仓,尽阅寺内各种藏书,学完格鲁派五部经论五论,然后返回哲蚌寺。时值四世班禅大师任色拉寺和哲蚌寺堪布,他协助四世班禅在拉萨祈愿大法会上建立了辩经考试制度。并与嘉色活佛洛桑丹增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他在哲蚌寺记忆背诵各种经卷。在祈愿法会上,与众学者讲辩,竟无匹敌。从此,博学多识的声望遍播整个藏区。

后至山南,从嘉色活佛洛桑丹增学习能断派秘诀,坚持专注修行,从未间断。

之后,抵后藏请求四世班禅大师再授比丘戒。班禅大师向他赐一件华丽袈裟,一件比丘法衣,并详细讲授《菩提道次第论》,并授瑜伽禅定四灌顶法。后依上师之意,禅修《上师瑜伽论》、《金刚菩提心经》等。

此后,居达杰格禅洞,专心攻习《密集二次第缘起论》。又往偏僻荒山野沟苦修,每天只吃筷子尖能挑上的一点糌粑,如此苦修数年,证悟较快。继又努力念诵《心经》,修习能断法。相传显见护法神金刚力士,空中传来性空言论。同时一度向班禅大师和嘉色活佛求教佛法疑难。

班禅大师非常喜欢他,不但讲述一些密集教戒,而且亲自为他进行摩顶加持,还口授了一些秘诀和预言。

他返回故里时,途经温曲当,得知嘉色活佛业已示寂,其头骨置于一尼姑寺内,他以作郭隆寺圣物为由,讨得嘉色活佛头骨。途中抵达隆务寺,拜见曲哇仁波且和噶丹嘉措两位活佛,向他们求教许多佛法,尤对噶丹嘉措视为主要上师。抵郭隆寺后,初住香曲林寺,公元年任郭隆寺堪布。迎请吉雪活佛来郭隆寺,向僧众讲经释疑。

德哇活佛在郭隆寺圆寂后,他因几个鬼迷心窍人的捣鬼,愤然辞去堪布职务,云游哇刹、俄阔、大通河流域。后应德勾昂索之邀,在却旦塘建寺,将寺院交于丹噶尔夏仲主持。后创建甘禅寺,将嘉色活佛的圣骨存放在该寺的佛塔内。

赞波端智任郭隆寺第十任堪布时,他再次被迎至郭隆寺。此时,早年行邪的那些人已被护法神驱逐。僧众们对他十分崇敬,纷纷前来顶礼。他为众人讲授各种适宜的法戒,并为土观噶居次成仁钦、浪加噶居,鲁家格登洛哲等许多人传授专注导引法等,使不少人获得证悟,尤其是格登洛哲后来获大禅师称号。

他圆寂前夕,铺好坐垫,端坐其上,不呼不吸,专注禅定时达六十日。解定次日拂晓示寂,显出光环法身。

对于丹玛活佛慈诚嘉措的生平,有藏文本《丹玛珠钦传》传世,该书还记载,慈诚嘉措与博学多识的端智嘉措关系十分融洽,在西藏哲蚌寺郭芒扎仓时,端智嘉措曾侍奉丹玛慈诚嘉措。

第二世丹玛·阿旺丹增成勒,清康熙五年(藏历第十一绕迥火马年公元年)生于华热香日(今互助境内林川乡麻其村),曾在赛科寺(广惠寺)和西藏等地闻习显密经论。返回故乡后隐居赛垅地区的深山密林,独自静修,嘉木样协巴在郭隆寺创建续部学院后,他被任命为该院上师,讲授续部经论。后任广惠寺、天堂寺法台多年。卸职后居香曲林寺,每天诵经祈祷后。亦云他隐居山中,不见踪影。

第三世丹玛·阿旺克珠尼玛,于清雍正五年(藏历第十二绕迥火羊年,公元年)诞生于民和县塘尔垣。乾隆十八年(藏历水年,公元年)在西藏学习时圆寂,终年27岁。

第四世丹玛·嘉华春勒嘉木措,乾隆二十七年(藏历第十三绕迥木马年,公元年)诞生于甘肃华热嘉雅(今天祝县大红沟乡)地方。据传为第四世章嘉国师意希丹贝坚赞(——)的侄子,跟随章嘉佛至北京,为道光皇帝祈祷祝福,道光皇帝非常赞赏他高超的法力和神通,并赠厚礼,将皇宫佛殿内的八十尊铜佛像赠送给他,以表尊敬和感谢。不幸突然患重病在京圆寂,时年只有十二岁。皇帝所赐八十尊铜像内有尊青铜铸造的释迦牟尼佛像,由特殊原料铸造而成,出于印度,据传全国只有七尊,甘禅寺就占一尊,成为佛家至宝,可惜年被盗。还有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十八罗汉等。因此甘禅寺被列为湟水以北古寺院中文物最多的寺院,闻名于甘、青、门源等地区。

第五世丹玛·华旦图丹嘉措,于清乾隆三十九年(藏历第十三绕迥木马年,公元年)诞生于嘉雅(今甘肃省天祝县大红沟乡)牧区,父名更登嘉,母名扎提才让措。五岁时坐床,四世章嘉国师意希丹贝坚赞亲自从北京专程带来道光皇帝为四世丹玛赠送的八十尊铜佛像,参加第五世丹玛灵童的坐床仪式,并加持灌顶传法,为甘禅寺制定了每月初八、十五日举行药师佛祈愿大法会的制度,沿用至今。

五世丹玛坐床后,拜然坚巴阿旺脑吾为师,学习藏文经教。七岁时在塔尔寺神变祈愿大法会上能流利地宣讲《菩提道次精要》、《祝愿经》等经典,大家异常惊奇。当年正值六世班禅华丹益喜驻锡塔尔寺,他在班禅座下受沙弥戒,聆听了《白度母》等经典随许。后在佑宁寺、广惠寺等寺学习《集类学》和《因明学》。十岁(公元年)赴拉萨,入哲蚌寺郭芒扎仓,由第八世达赖喇嘛嘉华木措授比丘戒。他的经师很多,前后拜哇日格西、赤钦丹巴饶布吉、郭芒扎仓的卸任堪布图多尼等为师,在多麦地区又侍奉第二世嘉木样晋美旺波、贡唐嘉贝样、土观曲吉尼玛、却藏·阿旺图丹旺秀、达勒胡图克图、噶桑图丹饶布吉、哇萨、赤干顿约多吉、果杂噶桑却珠、夏尔哇喇嘛索南坚赞(甘禅寺僧人)等,聆听显密经教,学习范围极广,并在下密院聆听了《五次第论》的辗转传承,第八世达赖喇嘛嘉华嘉木措曾授“额尔德尼班智达”名号。嘉庆十四年(公元年)、嘉庆二十四年(公元年)任佑宁寺五十一任和五十五任大法台及密宗院堪布,后又任塔尔寺、广惠寺、却藏寺、天堂寺等寺的赤哇堪布,广布法施,深受僧众崇敬。此外,他从仙米寺阿琼活佛处聆听过觉域派教法,阿琼活佛赐给他玛久拉仲的画像,觉派的禅杖、小桌子等,为他作耳传甚深妙法密义的灌顶。因此,他显密兼通,许多圣哲在他座前听经学法,获得证悟。清道光年间,被清廷封为“外呼图克图额尔德尼班智达法王”,并赐印。火羊年(公元年)圆寂,终年74岁。

第六世丹玛·嘉华春勒嘉措,亦名贡却晋美旺布,清道光十四年(藏历第十四绕迥鸡年,公元年)诞生于门源仙米地区。曾赴西藏学经。同治九年(藏历第十五绕铁马年,公元年)圆寂,终年31岁。

第七世丹玛·晋美益喜图登嘉措,于清同治十年(藏历十五绕迥铁羊年,公元年)诞生于门源县仙米地区,人称“丹玛夏茸”,学识渊博、经法高超,于铁虎年(年)任佑宁寺法台。佛教界传说他有很高的佛学文化造诣,修炼有成,神通非凡,甚至有他梦游北京,拜见章嘉国师的神话故事。还说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年)维修甘禅寺大经堂时,他曾以神通在天堂寺照壁山砍伐木头,制作木筏子为运输工具,从大通河上逆水上运建筑物资,并传颂着他能使松树果变成水果,一盏酥油小灯烧沸一锅水的神话故事。他曾从兰州沿大通河逆水运来重一吨左右的大铜钟,在青岗峡大通河畔南侧的热果神山脚下,为一聚宝盆式的巨石做安神仪规,随从峡塘村老人桂丹冲等在巨石上刻“六字真言”以纪念丹玛大师。后来,本村牛拉什加老人在“六字真言”的外围刻满藏经,使聚宝盆式的巨石更显得雄伟壮丽美观,成为信教群众祭热果神山、求平安的活动点。去年互助县旅游局发现此巨石运至互助县土族风情园展览,誉为“土乡第一石”。

约在年,由于某种原因,大师一度在大通广惠寺坐牢,但人们传说在从门源青石咀大阪、西宁街上、巴扎黄牙豁大阪等地看到过丹玛活佛,将奥妙的佛教神秘文化说的活灵活现。

藏历第十六绕迥木鼠年(年)出狱后,往游天祝,并从珠固寺出发去五台山朝拜,后到北京圆寂,终年56岁。圆寂后,丹玛囊管家丹玛完德和阿家完德将大师的遗体运回甘禅寺,火化后建成灵塔,安放在大经堂正中,年被拆毁。

第八世丹玛·琅朵曲扎晋美嘉木措,中华民国十五年(藏历十六绕迥火兔年,年)诞生于互助巴扎乡甘冲沟。父名丹珍加,母名周什吉。由第九世班禅大师卜算认定,五岁坐床。年在天堂寺嘉仪佛座前受戒。年任北山自治区治安室主任和北山藏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他是一位爱国爱党爱教的藏族活佛,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曾为本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年任广惠寺法台。至年任互助县政协副主席。期间,到全国各地参观,曾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年—年回乡劳动;年—年任县政协委员。年以来任县政协副主席、县佛教协会副会长。后到西藏大昭寺、萨迦寺等著名寺院朝圣。年退休后常住寺院,主持寺务,为群众预测病患吉凶、择日子、禳解除病求平安,深受群众欢迎。

七世丹玛圆寂后,甘禅寺按照藏传佛教仪轨,经过祈祷后,明察暗访,筛选出第八世丹玛活佛的两名灵童,其一即为上文所说由第九世班禅洛桑却吉尼玛认定的八世丹玛郎朵晋美嘉措。其二在中华民国十二年(藏历十六绕迥木鼠年,公元年)出生在祁连县八宝地区。出后后,祁连地方传言:“有一神童,聪明非凡,与上世丹玛仓举动相仿”。管家丹玛完德听到消息即往祁连八宝地区,让彼灵童辨认上世丹玛佛用过的物品,又请示佑宁寺第七世土观噶桑丹却尼玛活佛认定。但因本地区群众为一时出现两个灵童而意见分歧,未迎往甘禅寺。据说这位灵童经法高超,年被丹玛完德从祁连地方请往互助佑宁寺,土观活佛让他留住佑宁寺,可他未应从,辞别佑宁寺前往甘肃省天祝县抓西秀龙乡居住。年巴扎地方的信教群众桂店却、王得仁、桂元财等运送木材等建筑物资到天祝,为他建修了住房,人们称他为“嘉让丹玛仓”,深受群众尊敬,朝拜群众颇多。年含冤入狱,被甘肃天祝县监狱关押,年在碳矿采煤监督劳动期间,因煤矿探井发生倒塌事故身亡,终年41岁。

甘禅寺的第二位活佛是巴扎活佛,其传承如下:

第一世巴扎·丹曲奎智,原为大通县广惠寺活佛,由甘禅寺第二世丹麻旦增春勒请至甘禅寺坐法台,主持经堂法会。据传他脚踩一双法轮,因而人称他为“夏木科桑”大师。年出生在今大通县吊沟乡河沟村,于年圆寂,终年61岁,一生佛学造诣很深,是一位有“格西”学位的高僧,深受信教群众的敬爱,丹玛佛也十分敬佩他。

第二世巴扎·罗桑丹增春勒(正式立名为巴扎佛),年生于今巴扎乡马莲滩村。坐床后赴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学经几十年,取得“格西”学位,年圆寂于西藏,终年58岁。骨灰从西藏接回甘禅寺,安葬于灵塔殿中,遗迹尚存。

第三世巴扎佛,法名敦悦多吉,年出生于今巴扎乡甘冲村东华台,年圆寂,终年38岁,生平不详。

第四世巴扎·罗桑丹欠旺秀,年生于今门源县仙米地区,年圆寂,终年52岁,生平不详。

第五世巴扎·图丹罗桑奎智,年出生于今巴扎乡学科村,年圆寂,终年73岁。少年时赴甘肃拉卜楞寺和化隆县支扎寺学经,取得曼巴扎仓(医学院)的“格西”学位。精通佛理、天文、历史、医药学。返回本寺后,一生投身医药事业,并协助当时著名藏医“达隆曼干”(意为出生于达隆地方的老医生)行医。著有医药学著作,临床经验丰富。

第六世巴扎·夏智春勒尼玛,年出生于今加定乡浪士当村,年元月圆寂,终年53岁。曾赴化隆县支扎寺学经,精通医药学,为民治病,威望颇高。

第七世巴扎·嘉木样嘉木措,出生于今互助县五十乡贺尔群村,10岁入佑宁寺为僧,后赴塔尔寺学经。并在化隆支扎寺学经10年,广研佛理。返寺后,任佑宁寺副主任、讲经师。年,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宗教有关人士认定为第七世巴扎佛,年10月27日在甘禅寺坐床。

第七世巴扎·嘉木样嘉木措

大明万历年间,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赴蒙古土默特时曾路经智嘉(今佑宁寺所在地)到凉州,途中在甘禅口学科路北有过短暂停留,后来信徒们在此修有一座万佛本康,石板上刻有索南嘉措的法号,可惜毁于“文革”。当地老人们传说,三世达赖喇嘛曾在这里讲经传法,指着甘禅寺方向(此时甘禅寺还未建成)预言:从这里逆水上行有一个建寺的风水宝地。后来果然在此建成甘禅寺。果洛拉加寺高僧赛康仁波且,约在年来华热地区传教,动员信教群众念颂六字真言,在学科村曲龙沟和达龙口牛更排家担水路上的石头上面刻有赛康仁波且的法号。他在本地区留住传法多年,为信众制定了斋戒制度,并为甘禅寺和天堂寺制定了纪念药师佛献净水诵经的仪式。清代,章嘉国师若贝多吉,为甘禅寺曾带来道光皇帝赐给丹玛第五世灵童坐床贺礼的八十尊铜佛像,还为甘禅寺设立每月初八、十五日的药师佛祈愿大法会。此外,土观呼图克图、珠固寺巴扎佛,经常莅临本寺传法。珠固寺的第二世巴扎·罗桑丹增春勒大师与甘禅寺丹玛佛一直是挚友,曾协助丹玛公却晋美旺布主持甘禅寺事务。他还任法台多年,深受巴扎地区信教群众和甘禅寺僧众的尊敬和爱戴,后来,该系统亦成为甘禅寺活佛。另外,天堂寺的嘉仪·贡却嘉措曾任甘禅寺法台18年,德古仓任法台3年,还有广惠寺的赞保呼图克图和达隆第八世罗桑格勒嘉措等都任过甘禅寺法台。

康熙年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受西藏蒙藏贵族间斗争的株连,被解送京师途中出逃,废除,后辗转至安多、阿拉善等地。康熙十六年(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从阿拉善到华热地区,住持石门寺25年,并且还担任过东大寺、仙米寺、珠固寺、甘禅寺等十三寺的法台,他弘扬佛法数十年,广建寺庙,制定学经制度,培养僧才,推动了华热地区佛教的发展。

年,藏传佛教大师喜饶嘉措、学者杨质夫等受国民党蒙藏委员会委派,前往蒙藏地区宣传抗日救国。同年7月,喜饶嘉措大师一行来互助,在佑宁寺、甘禅寺进行抗日救国宣传,祈求和平,并讲经传法,关心寺院的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年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甘禅寺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寺僧人团结一致,爱国爱教,齐心合力,致力于寺院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弘扬佛法,经常请著名高僧莅临本寺传法,先后邀请化隆县大格西益西坚措大师、却藏活佛罗桑丹贝旺秀、塔尔寺杨家佛等来寺传法灌顶,规范《大威德十三尊》《药师祈愿颂》《三长寿佛》《事部三怙主》《无缘大悲赞》等经文的念诵,使本寺僧人聆听到高僧的教诲,佛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甘禅寺在历史注重学经修持,出过不少著名高僧,其中丹玛活佛为寺主活佛,他和巴扎活佛互相支持、团结合作,共同管理寺院,使寺院在甘青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历世巴扎活佛精通藏医药学,是互助北山地区藏医药学的先师,培养了一大批名医。20世纪初,甘禅寺有称为“达龙曼干”的名医,是巴扎达龙沟人,在甘禅寺曼巴扎仓学习后又入石门寺和西藏等地深造,成绩优异、医术超众,返回家乡后一生投身医药事业。中年还俗,生一子,送甘禅寺为僧,称“龙热大师”,为甘禅寺高僧,亦为名医,为本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民间藏医,如中下勒、桂朵杰尚等,均为医药卫生事业做出过贡献。达龙曼干协助第五世巴扎图丹罗桑奎智活佛著有医学著作一部,内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涉及内外妇科,多以本地药材为药源,可惜毁于“文化大革命”。医院医生在藏医药杂志上发表,曾得到藏医药界的高度评价。

夏哇雍增索南尖参,为18世纪中叶人,生卒年不详,甘冲扎什堂人,甘禅寺名僧和学者,精通显密宗,学识渊博,曾任佑宁寺第七十七任堪布,曾前后担任土观却吉尼玛、却藏阿旺图登旺秀、巴扎敦悦多吉、第五世丹玛图丹嘉措、仙米寺阿穷佛等十三位活佛的经师,享有很高声誉。

夏华仓噶玛巴佛,约生于年,生于巴扎乡元埔村牛氏家族,独生子,其母虔诚信佛,懂藏文,将他送甘禅寺受戒为僧,自己也前往甘禅寺下寺沟居住,整天颂《般若八千颂》,人称“曲东玛”(意为虔诚念般若八千颂者)。夏华仓从小学习用功,成绩优异,随着年龄增大,往游玉树、果洛地区,投噶玛巴为师,改宗噶举派,学习其密法数十年,被认为是第三世噶玛巴活佛若贝多吉传承的活佛,神通广大,威望颇高,返回故里在甘冲沟夏噶山根建修“噶尔卡”大经堂、僧舍等,竣工后设置塑像等诸多供物,邀请甘禅寺第七世丹玛佛晋美益喜图登嘉措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之后,他研究噶举派教理,并成立经院,招收学生近百名,修学该派法要。历世噶玛佛为甘禅寺僧人们的亲密朋友,在佛法上两派团结协作,共同为信教群众服务。

僧人嘉泽诺则(—),巴扎乡马莲滩人。11岁入甘禅寺受戒为僧,曾师事却藏寺的尕藏尼玛、莲花佛等高僧,精通佛理、天文、历史、医药学等,成为甘禅寺骨干僧侣。他一生献身佛门,虔诚念佛,不仅有较高佛学素质,而且熟悉医药知识,自采备药,配置成方,无偿赠与群众,深受群众赞誉。年宗教改革时,他曾挺身而出,把有历史价值的密宗大护法神像、三世达赖喇嘛的脚踏石头印等保存下来,并在本宅内设立佛堂供奉,受到本地区和天祝、门源各族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年寺院开放后,甘禅寺成为文物法器保护最多的寺院之一,嘉泽诺则被评为全县文物保护模范,受到了表彰。

僧人石夏智尼玛(—),巴扎乡东华台人,10岁在珠固寺由巴扎佛剃度授沙弥戒,成为甘禅寺僧人,年宗教改革时回乡务农,年甘禅寺开放返回寺院,担任民管会主任、僧官,他管理有方,倡议信教群众集资修建经堂,于年建成一座三转五小经堂,耗资八万元,内供塑像上千尊、唐卡数百幅。他在担任寺管会主任期间,管理有方,组织寺内僧人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出牛尼玛冶曲扎等一批骨干僧人,他自己勤于学习,经有关宗教事务部门考核批准,获“却吉”学位。年患病去世,终年61岁。

僧人桂郎什当饶布赛(—),巴扎乡峡塘村人。7岁入甘禅寺为僧,58年宗教改革时回乡务农。年甘禅寺恢复开放后返回寺院为僧,曾担任本寺僧官。他爱国爱教,对下一代僧人要求严格,管理寺务,认真负责。他自己不顾年迈,刻苦学经,经政府有关部门考核,获“噶吉”学位。博闻强记,对于甘禅寺历史、两位活佛的传承系统及每一位活佛的学识功德、出生娘家地址以及宗教改革前的大经堂内佛像位置、法器和法事活动名称、活动内容、细节程序、喇嘛舞蹈程序和动作等均熟记在心,令人叹服。凭借良好的记忆力,配合石夏智尼玛和祁环藏等僧人,给年轻僧人们教会了每一个细节程序和动作,使甘禅寺的喇嘛观经法会恢复原貌,完整无缺,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这也是他的一大贡献和功劳。年他患肺心病不幸去世,终年87岁。

僧人洛桑云丹,甘肃省天祝县天堂乡科拉村藏干庄人,乳名傲如才让,早年拜舅夫石夏智为经师,认真学习佛教文化五年之久,学完了佛学基础课,后动员妻子先出家当尼姑,自己入甘禅寺拜牛朵杰为师,皈依佛法,受戒为僧,年发心忏悔罪孽,一心向佛,决心磕头到西藏。是年农历9月22日他从华热天堂寺开始磕头,踏上去西藏朝拜的征程,一路上历经万水千山、风餐露宿,花费了六年的时间,终于年农历九月到达拉萨大昭寺,他不仅用身体丈量着大地,还用大地丈量着人生,体现了一位虔诚佛教信徒的毅力,因而人们称他是离佛法最近的人,功德无量。

甘禅寺自年恢复活动以来,本寺僧人和广大信教群众团结一致,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修复了原黄寺小经堂,内塑佛像逾千尊;修复了茶坊、经堂周围围墙及嘛呢廊房,嘛呢轮中的“六字真言”传有十三亿之多;在原址重建了丹玛囊宅院、围墙及土木结构二层楼房和平房共十余间;寺院山门前修筑了二十余米长的入寺台阶,使寺院显得气势恢宏。

甘禅寺近期将多方筹措资金,硬化入寺山路,为信教群众及游人提供便利的交通;修筑佛塔一座,使这块佛教圣地更加庄严肃穆;恢复寺前祭龙王请雨池塘,为北山旅游增加景点;重建大经堂,以开展正常佛事活动;恢复两位活佛府邸,使寺院更加壮美。同时,努力培养新一代僧人,制定完整的学习制度,培养高一级佛学人才,提高僧人文化素质,僧人不但要学好佛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学习其他各科知识,发扬甘禅寺学医传统,培养新的僧人医生,为人们的健康事业做贡献。

欢迎加入QQ群

和我们一起交流学习

群号:

更多土族文化信息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
白癜风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xigts.net/yczz/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