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抢救
黄金4.5小时分秒必争
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在我国人群中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提前掌握脑梗急性期救治知识就显得十分必要。
然而,不论是静脉溶栓还是动脉取栓,脑梗患者都需要在“窗口期”医院,才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近日,新商报健康体验营携手甘井子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于敏走进南关岭街道,为市民做了“脑梗急性期救治以及预防”的科普讲座,现场交流热烈。
(4分钟,带你充分认识脑卒中)
牢记4.5小时“时间窗”
讲座开始,于敏请现场听众牢记一个“时间窗口”——黄金4.5小时。于敏医生解释,脑梗患者从发病到接受静脉溶栓的时间窗为4.5小时,越早治疗越好。
一旦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或者乏力、言语不清或言语理解困难、单眼或双眼视物困难或视物重影、行走困难或者平衡失调、眩晕、无原因剧烈头痛等症状时,家属要准确记录发病时间,如果患者在夜间睡眠时发病,也要记录睡前最后看起来是正常的时间,作为医生判断发病时间的依据。
入院到静脉溶栓60分钟“一路绿灯”
据了解,市三院神经内科是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年科室开展了急性脑梗的静脉溶栓治疗,具备24小时CT检查条件,患者从入院至溶栓的时间控制在标准的60分钟,平均每年溶栓近百例。早一分钟静脉溶栓,就能挽救更多的脑细胞,降低失语、偏瘫等后遗症。
动脉取栓救治时限延至6小时
错过了“黄金4.5小时”,还有没有救治机会?于敏告诉大家,医院从年开始,针对没有静脉溶栓机会的患者,开展了通过动脉取栓或支架植入等血管介入治疗,将救治时间窗延长到6小时。
入夏以来,监护病房一直满床,有突发大面积脑梗的重症患者,还有既往脑梗、天气炎热护理不当合并感染的患者,年龄最大的92岁。于敏介绍说,年医院成立了神经重症监护病房,配有呼吸机、监护仪等先进设备,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可以对重症脑血管疾病、脑炎、脑膜炎、癫痫持续状态、重症肌无力危象、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危重患者进行系统科学的治疗和抢救。
现场互动
老人头晕是脑供血不足?
现场,75岁的刘女士问于敏,自己近几年经常头晕,是不是脑供血不足?于敏告诉大家,很多中老年人都有头晕症状,但不能用脑供血不足来一概而论,头晕可能与脑部疾病有关,也可能与耳朵有关,可以到神经内科做眩晕筛查明确病因。
老年人经常反复头晕,很多都是前庭功能异常引起的,常常与听力、平衡能力下降相伴出现。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导致滋养神经的血管受损,引起头晕症状。严重时患者服用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可以得到缓解。此外,还可以通过平衡试验和眼震电图来筛查耳石症,如果是耳石症,手法复位就可以缓解症状。
于敏还特别提醒,如果老年人平时状态良好,突然头晕就要高度重视,医院做CT和核磁共振来明确是否患上了脑血管病或脑肿瘤。
眼肌麻痹需找到病根
一位中年女士向于敏咨询,母亲最近右眼皮突然抬不起来,眼睛还有些疼,到眼科检查没有问题,建议到神经内科检查,这是什么原因?
于敏判断,患者很可能是眼肌麻痹。脑部、神经乃至全身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眼肌麻痹,医院做血液化验、肌电图、CT、核磁共振进行排查,先找到病根。如果是肿瘤、血管瘤、血管畸形引起的需要外科治疗,排除外科因素后再内科治疗。
近年来,于敏带领团队一直在做眼肌麻痹课题研究,发现老年人眼肌麻痹最常见的是糖尿病。糖尿病影响微循环,神经得不到营养就会出问题。还有的患者长期处于糖代谢异常,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标准之间,也会出现眼肌麻痹,需要制定整体的治疗方案。
采写
记者李媛媛
视频
锅包肉
编辑制作
锅包肉
责任编辑
青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