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大妈,20几天前突发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站立不稳,无明显耳鸣现象,家属带某卫生院就诊,经过几天打针吃药,蒋大妈的头晕仍反复发作,没有明显好转,几经打听,医院神经内科钟的灵医师处就诊。经过耐心的询问病史,加上细致的体格检查,发现蒋大妈眼震非常明显,并且右侧Dix-Hallpike试验明显阳性。结合蒋大妈的症状表现,钟医师将蒋大妈的头晕病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明确了病因后,钟医师给蒋大妈做了耳石症复位治疗,第一天做完手法复位,蒋大妈头晕明显好转,为了巩固疗效,第二天又做了一次手法治疗,蒋大妈的头晕就轻而易举地治愈了。正所谓头晕来时如山倒,头晕去了健如牛,就是这“耳石症”在作怪。
那么什么是耳石症呢?
人类的双侧耳内有调节身体平衡的器官,其中重要的平衡器官之一就是球囊、椭圆囊。在球囊、椭圆囊结构内有感受重心变化的碳酸钙盐结晶,形状像石头,被称为耳石,球囊、椭圆囊被称为耳石器。由于耳石器病变,使得耳石的位置发生变化引发的眩晕称为耳石症。因耳石症的头晕发生与头部位置改变有关,故学名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由于头部外伤、或者年老局部结构退化,耳石器内的耳石从原来的位置上脱落,移位到了别的平衡结构内,头位变动时,引起眩晕。就像儿童手里玩的滚珠迷宫,在迷宫内,滚珠无序游动,导致平衡失调。医生治疗就是通过手法转动,将在迷宫道中滚动的滚珠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恢复平衡。耳石症的检查方法:Dix-Hallpike试验。
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在检查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一侧偏45度,PC-BPPV者,头转向患侧时经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和垂直旋转性眼震,反复试验有疲劳性。从头位到位置眩晕发作和眼震出现有数秒钟的潜伏期。可伴有恶心、呕吐,但一般无听力障碍和耳鸣。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缓解期可无任何不适。耳石症的手法复位
耳石症手法复位复位治疗,以其见效快的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任何治疗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适应症,对于耳石症的患者而言,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属于耳石症手法复位的治疗范围呢?1
体位
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头转向患耳45°。
3
移位
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对于后半规管来说,这个位置也正是后半规管BPPV诱发的位置,即Dix-Hallpick实验的体位,因此,这个位置时引发的眩晕和眼震更为显著。耳石从近壶腹的位置沉降到后半规管中部,内淋巴离壶腹流动,产生同侧的眼震,伴随眩晕症状。至少保持这种位置达30秒以上,或者直至眼震症状或眼震消失,这也意味着耳石已经从原来的近壶腹部沉到了后半规管的中部,而沉降的过程也是引发眼震以及眩晕的基础,反过来说,随着眼震和眩晕的消失,我们也可以推知耳石已经被移动到了新的位置,没有了前庭激惹的症状,也就意味着耳石已经稳定在新的部位,而且,不再活动。因此,保持这个位置上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以便耳石充分沉降在半规管的中部,为下一步向总脚的移动奠定基础。
6
再移位
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30秒以上。由于后半规管与上半规管共同享有一个单脚,因此,耳石被移动到总脚的时候,完全有可能误进上半规管形成上半规管的结石症。在这个位置时,切记不要把患者的头部后垂过低,否则,容易造成耳石脱落到上半规管内。
4
进入水平半规管
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使耳石回归到椭圆囊,维持此位置30秒以上。解剖学上,水平半规管的单脚位于总脚的前下方,因此,这个时候的耳石容易进入水平半规管造成该管的耳石症。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头位的旋转不要大于45度,而且,不要抬头过高,否则,可能造成水平半规管的位置过低,耳石利用自身的质量下沉到水平半规管内。
4
入椭圆囊近囊斑的位置
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其实,此时耳石已经进入椭圆囊近囊斑的位置,耳石所处的空间突然增大,而且,面对着三个半规管的五个脚,所以误进入半规管形成前庭结石的可能性也最大,尤其是后半规管的前庭结石症,因为该管的壶腹最靠下面。至此,Epley耳石复位已经全部完成。
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效果较好,但该病不易被患者察觉。如果自己不能分辨是正常还是异常,应及早请医生来帮助,一旦确诊,立刻进行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来源:医院
编辑:健康嵊州
健康嵊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