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日益逼近
专家:应尽早设立中国眩晕防治日
-01-:43:33
东北网健康频道消息(通讯员衣晓峰江丽波)眩晕症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口逐步老龄化,本病症的发病率也日益增高,开始受到国内外医务界的重视。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王中卿建议,应尽早设立中国眩晕防治日。
据了解,眩晕症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会有过眩晕的痛苦经历。有统计数字表明,人群眩晕发病率约为8%,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神经内科门诊的5-10%,占老年门诊的81-91%;生活在家中的老年人50-60%有眩晕症,而7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则已达到40%。
据王中卿介绍,眩晕主要是一种运动的错觉,如天旋地转的运动错觉、有漂浮感、静立时有平衡障碍或“醉酒感”等症状。此症虽然常见,但引起眩晕的原因却非常复杂,涉及神经、骨科、耳科等科室的研究范围,有40多种病因都可以引发眩晕的症状。眩晕可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两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等完全不同。相对而言,周围性眩晕发生率更高,占70%以上,其中耳石症的发病率居单病种首位,约占所有眩晕症的50-60%,甚至更高,其次为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元炎;中枢性眩晕占10-20%;精神疾病和全身疾病相关性头晕分别占16%。此外,尚有少数的眩晕原因不明。
“需要强调的是,人们对眩晕症非常熟悉,但对占所有眩晕症半数以上的耳石症,包括医务界在内,却鲜为人知。”王中卿主任介绍说,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眩晕症,其特点是清晨在床上转头、起身时,即在体位变动后突然眩晕,历时数十秒,不超过1分钟。此病呈良性过程,绝大多数可自愈,一般1-2周可缓解,但严重者往往迁延数月甚至数年,每年约20%复发。是由于老化、外伤、愤怒、酗酒、劳累等因素而诱发耳石脱落,在重力作用下流落到某一半规管里,随着头部的活动而移动并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剧烈眩晕。应用美国手法复位技术,不打针、不吃药,98%的耳石症患者十分钟即可治愈,目前本病具有发病率高、公众知晓率低、诊断率低、耳石复位率低的特点,医患双方长期对耳石症的知识不了解,绝大多数病例被误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循环缺血、脑供血不足。且眩晕与颈部转动密切相关,亦往往误以为是颈椎病发作等。
王中卿教授呼吁,大量耳石症病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诊治的现状,必须要唤起全社会的高度警觉。为此,他呼吁在全国范围内定期开展现代眩晕理念的普及教育,并建议将每年的6月9日定为中国眩晕日。他精心设计和挑选“6?9”这两个数字作为眩晕防治日图标,是受到了转动的太极球的启示——人在眩晕时,不就像太极球在翻转吗?!用这样的图示描绘眩晕的感觉,会使公众对这个卫生纪念日留下鲜活和深刻的印象,继而唤起民众对身心健康持久的追求。
附王中卿主任设计的“中国眩晕日”图标
眩晕患者的福音:
中国首家眩晕症暨耳石症北京哪个治白癜风医院最好卡介苗疫苗是否适合白癜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