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临床科室简介
医院创建于年,是医院暨第九临床医学院。医院。卫生部全国传染病医师进修培训基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临床医师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治疗传染病及艾滋病基地。医院近30医院管理学会传染病管理分会、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关怀与治疗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医院是一所以感染和传染性疾病患者群体为服务对象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医院。
肝病综合科
医院肝病综合科(国际医疗部)是以肝病诊疗为主的涉外病区,也是医院具有特色的窗口单位。科室负责人为我国知名肝病专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新月。陈教授目前是北京医学会肝病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全国委员,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专家,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央、北京市肝病保健专家等,是《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实验和病毒学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等多种杂志编委。
肝病综合科在慢性肝炎抗病毒治疗及相关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已经形成特色,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科室主要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以及其它不明原因肝病的临床诊疗、肝硬化合并症及肝病危重症的抢救和处理。对于难治性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的诊疗有独到的个体化治疗经验。肝病综合医院B楼九层,门诊诊室设于A楼二层内科诊区第7诊室。陈教授出诊时间每周一、三上午及周四下午,其他时间均有本科室专家出诊。科室现有医护人员24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4人,医学博士5名,硕士4名,所有护理人员均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科室设有套间、单间及双人病房,可收治病员40名,硬件设施优良。愿热忱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优质、专业、规范的肝病诊治服务。
陈新月教授和她的科研团队
陈新月教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在慢性肝炎抗病毒个体化治疗方面具有特色,并形成一定影响力。针对干扰素(IFN)、核苷酸类似物(NAs)单药治疗CHB疗效欠佳,陈新月率先提出IFN和NAs联合、延长治疗的策略。经过余例临床病例的积累分析及部分前瞻性研究,证实两年疗程者HBeAg转换率可达74.5%,HBsAg转换达21.3%,较既往IFN疗效明显提高(HBeAg转换率32%,HBsAg转换3%),研究成果在年美肝会会议交流,并发表文章--JDD()、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0)。用该方法已使例HBsAg转换--临床治愈,其中转阴模式及持久性研究是首次报道(JGH,JAR)。陈教授同时指出要定目标、不定疗程、安全有效为原则,该理念得到国内外专家认可。近期在国内专业顶级杂志相继发表了具有引领性的文章:《干扰素联合NAs治疗CHB的评价与探索》(中华传染病杂志)及《HBeAg阳性CHB持久免疫控制的治疗策略》(中华肝脏病杂志)。陈教授多次参加《干扰素治疗CHB专家建议》、《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共识》、《CHB的联合抗病毒治疗》等撰写,这些重要的行业专家建议或共识对临床医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CHC方面,重点针对高病毒、1b型难治性CHC进行优化治疗研究。根据治疗中应答情况延长疗程,并建立疗效预测因素,提高了SVR率(AASLD,)。对于另一类难治性CHC:如不能耐受IFN者采用“小剂量、长疗程,以疗程补剂量”个体化方法获得较好疗效(中华肝脏病杂志);对肝硬化脾切术后的患者探讨抗病毒治疗的可能性及疗效(中华肝脏病杂志);对于CHC合并甲功异常者积极析因以指导治疗并掌控安全性(中华肝脏病杂志)。针对发病机制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与抗病毒疗效(AntiviralResearch,;);HCV非结构区病毒特异性T细胞与应答相关(LiverInternational);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数量的变化(中华肝脏病杂志,);IFN诱导抗病毒蛋白基因多态性与CHC疗效(实用肝脏病杂志,)等。
陈新月教授是国家“十一五”丙型肝炎项目子课题的第一责任人;并参加“十一五”乙型肝炎项目、””乙肝项目、北京市肝炎重大项目等研究;获得北京市自然基金、北京市科委项目和首都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资助,近5年平均每年科研经费余万元。5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核心期刊80余篇,SCI收录14篇(其中通讯及第一作者9篇)。近5年来获得丰台区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均为第一完成人。10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29人、博士生8人(包括在读)。
中西医结合中心
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是集医疗、科研、教学、培训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传染病中心,是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肝病)、国家中医药治疗传染病临床基地、医院示范中医科、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肝病重点学科、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肝病会诊中心。
中西医结合中心包括中西医结合病区、专业门诊、生物物理理疗科、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名老中医工作室。该中心结合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及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逐渐形成了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重型肝炎)、肝癌为优势病种的专科特色。并在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疾病领域具有中医治疗特色。开展了全结肠透析联合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肝衰竭、采用“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肝衰竭、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治及中医药治疗、肃肺调肝法治疗顽固性腹水等技术创新项目,并形成了辨证取穴生物信息红外照射治疗、针灸艾灸治疗鼓胀(腹水)、风痱(肝性脊髓病)等具有专业特色的诊治技术。
中西医结合中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7名,其中高级职称14名、中级职称9名、博士研究生学历12名、硕士研究生学历13名。教授5名、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是首都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系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中西医结合中心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及首都发展基金重点专项等。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及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近5年来发表了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总影响因子20分左右,已培养数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全国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临床和科研方面处于龙头地位。
李秀惠教授和她的中西医结合中心团队
中西医结合中心学科带头人李秀惠教授为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西医结合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局传染病专家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北京市中医工程10名学科带头人之一,科技部计划专家库专家。作为主要完成人曾获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二等奖(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年)。带领专家组修改完善了9年“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方案”,并于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实施。提出的“喷灌疗法”治疗手足口病获得一项国家专利。主持编写的“艾滋病血浊(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列入国标,年10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于年主持制定了《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作为中国科协指南示范项目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团标发布。
李秀惠教授团队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科研人才梯队,聘请国家级名老中医钱英教授、姜良铎教授来我中心指导。从事各种肝脏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及影响力。
中西医结合中心的学科优势:中西医结合中心将传统中医疗法与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相结合,致力于各种原因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如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及相关并发症的诊治。在重型肝炎方面采用结肠透析联合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治疗肝衰竭(重型肝炎),总结了钱英教授“快速截断、逆流挽舟”法及“体用同调”法、“和血”法治疗慢性肝衰竭的学术思想,提出“截断逆挽”的治疗原则。形成了中药口服及全结肠透析联合中药高位保留灌肠的治疗方案。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上述中医药治疗,可显著提高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原发性肝癌方面运用“补肝肾、和血法”辩证施治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可提高肿瘤患者远期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肝病相关并发症方面运用肃肺调肝法、针灸治疗顽固性腹水效果确切。同时采用艾灸、中药湿敷、结肠透析、穴位红外照射等治疗手段提高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辩证施治内服中药、针灸治疗肝性脊髓病可改善患者症状。中药联合全结肠透析治疗,可减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腹水产生,减少肠道氨的吸收从而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加快黄疸消退速度。
“以岐黄济世,以仁爱救人”,该中心以继承和发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基础,以科研创新为导向,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重视古今结合,努力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为主的传染病治疗中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人工肝中心
医院人工肝中心暨北京市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是集医疗、科研、教学、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疑难重症肝病及人工肝临床治疗和技术服务中心。
人工肝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开展人工肝治疗方法最齐全的人工肝治疗和教学基地,它包括一个标准化疑难重型肝病临床示范病区、设备完善的人工肝治疗室、一个细胞生物研究室和一个多媒体培训教室,有各种类型的人工肝机等数十台先进设备。中心可开展单纯血浆置换、双重血浆置换、血浆透析滤过、血液/血浆灌流吸附、DPMAS、血液透析、连续血液滤过/透析滤过、血脂净化、组合型生物人工肝、MARS等各型人工肝治疗,治疗成功率、安全性等多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尤其是重型肝炎肝衰竭的诊断与治疗的一体化研究、人工肝血浆置换智能化和个体化管理系统的研究、组合生物人工肝临床规范化试验平台的应用、组织工程人工肝的开发等多项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疑难重症肝病的诊治、肝癌的综合治疗、肝硬化并发症的诊治等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经验。
人工肝中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37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具有硕士学位者3人。教授4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人工肝中心先后承担十一五重大专项、十二五重大专项、十三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攻关引导项目、项目、项目、北京市科技重大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研究项目二十余项,并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多个国家人工肝及血液净化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已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四十余名。在全国肝衰竭诊治与人工肝治疗的临床与科研方面处于龙头地位。
段钟平教授和他的人工肝中心团队
人工肝中心创始人、学科带头人段钟平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疑难重型肝病诊疗专家及人工肝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肝病医学部主任,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组长,北京市跨世纪人才,首都百名卫生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他的带领下,中心成功地举办了第一次全国人工肝学术会议,第一届至第八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多次举办全国人工肝临床新技术学习班。中心目前已发表论文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各类奖项十余项,成果5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已接待国内外家单位近人次的参观、交流及培训,承担十三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攻关引导项目、项目、项目、北京市科技重大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研究项目二十余项,并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多个国家人工肝及血液净化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段钟平教授团队具有良好的临床及科研人才梯队,梯队成员在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肝癌的早期诊断、肝病的免疫细胞治疗、肝病的营养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各有所长。
人工肝中心主任陈煜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卫生局“十百千”卫生百名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人工肝中心是医院先进集体、北京市丰台区优质护理示范病区、医院优秀护理集体,并荣获“北京市青年文明号”称号。
中心护士长郭会敏多次被评为优秀护士长,并多次赴港台地区交流学习,她带领的护理团队在肝病患者营养护理、心理护理方面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中心还有高年资、经过专业培训认证的护士从事PICC置管及护理,为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安全便利的选择。
人工肝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经成功救治逾千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重型肝炎、肝衰竭及其它疑难重症肝病患者,并通过教学、培训与合作交流,为我国重型肝病、人工肝与血液净化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丙肝与中毒性肝病科暨脂肪性肝病诊疗中心
医院丙肝与中毒性肝病科是一个有着五十余年悠久历史,集医疗、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专业临床科室。科室设有专科门诊和病房,开放床位45张。现有医护人员30人,医生10人。其中主任医师5名,博士3名,硕士2名,归国留学人员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科室在长期的建设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独到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病及肝癌的诊断及治疗,特别是丙型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诊治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形成了以张晶教授为核心,对各种肝病的临床诊疗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水平医疗护理团队,建立了全面筛查、专科诊断、专病用药、健康指导、防治并重、长期随访的一体化诊疗体系。
年,由丙肝与中毒性肝病科牵头,联合营养科、中西医结合生物物理治疗科和慢病随访中心成立了脂肪性肝病诊疗中心。本中心拥有Fibroscan肝脏弹性及脂肪含量测定仪、人体成分分析仪、内皮细胞功能检测仪、静息代谢测定仪、中医四诊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糖尿病风险评估系统、经络导平仪、糖尿病治疗仪等多种现代化的检测和治疗设备。本中心设有脂肪肝门诊和营养咨询门诊,由8名主任医师和2名主治医师出诊,并设专职护师1名,资深营养师数名。旨在为广大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患者提供疾病诊断、健康状态评估、行为和体重管理、心血管病风险防范、血糖控制、饮食和运动指导、戒酒支持等服务。
丙肝与中毒性肝病科暨脂肪性肝病诊疗中心所有的医务人员始终以“专业化、高水平、全方位”为服务宗旨,以精湛的技术提供一流的服务,为广大肝病患者提供更科学、更专业、更规范、更有效的治疗和指导,以患者的康复、患者及家属的满意、患者长久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最大的欣慰和快乐。
丙肝与中毒性肝病科主要专家
张晶
丙肝与中毒性肝病科主任,脂肪性肝病诊疗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系办公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十百千”人才项目“百层次人才”,北京市“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项目“学科骨干”。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学组副组长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擅长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各种急慢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丙型肝炎、药物性肝病、重症肝病肝衰竭的救治。承担国家级、北京市级局级等各类课题23项,其中第一责任人承担7项,发表论文60余篇,SCI论文4篇。参编著作6部,副主译著作1部。
胡中杰
丙肝与中毒性肝病科副主任,脂肪性肝病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北京市优秀人才,日中笹川医学奖学金获得者,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北京肝病学会丙型肝炎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鉴定专家。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诊治。曾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作为第一责任人承担5项,在国内外重点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主编、参编或参译医学专著或教材13部。
陈晓
医学、心理学双学士学位,主任医师,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职业病诊断鉴定专家库专家。对中毒性肝病(毒物、药物、酒精性肝病等)以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以及各型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的诊治以及躯体疾病与心理障碍有较深入的研究,对肝病内科及相关疑难病例(黄疸待查、发热、肝功能异常待查、腹水、昏迷原因待查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造诣。
高冀荣
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专家。从医27年余,长期在临床承担各种肝病的诊治及重症、疑难病例的抢救治疗工作,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临床经验。参加完成了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及“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医学著作3部。
刘义荣
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癌的诊治,尤其在药物性肝损伤及丙型肝炎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发表医学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疑难病例讨论、主治医师诊疗指南等专著的编写。
肝病重症医学科简介
肝病重症医学科(含ICU)位于医院的B楼10层,主要收治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肝衰竭及各种类型肝炎(病毒性、酒精性、自身免疫性、药物性等)、肝硬化、肝癌及遗传代谢性等肝脏疾病,并承接妇产科及院内外重症肝病及术后患者的救护。
肝病重症医学科分一级监护病房(ICU)5张床和二级监护病房30张床。其中ICU配备了负压空气净化系统、中央供氧、中央负压吸引,并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如中央监护系统、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台、多功能血液净化机台、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PiCCO)、USCOM无创血流动力学仪、快速血气分析仪、精密微量输液泵、四肢循环驱动仪、振动排痰仪等救治设备。
二级监护病房主要收治不同病因的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妊娠期肝病及肝脏肿瘤患者,同时承接生命体征稳定的重症患者。病房配备营养代谢检测系统,营养治疗做到精准干预。
诊疗特色:以传染及感染性疾病为研究领域,对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妊娠期肝病、肝癌、肝衰竭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重症肝病(包括肝胆系统疾病术前、后)、妊娠合并肝病、慢性肝病个体化抗病毒及肝病危重症的监护与慢性肝病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等方面有特殊的造诣。
医疗风格:对各种危重症及疑难病症,以最短的时间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工作中做到危重症救护稳、准、快。实行“三要点”治疗原则:明确疾病定位;解决现有问题;制定个体化长期治疗方案。
肝病重症医学科自年成立以来,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十一五、首发基金、市卫生局等多项课题,科室目前已发表各种论文余篇,编写专业论著10余部,获得科研成果奖项9项。连续获得医院先进集体称号,其护理荣获“年度全国百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年成为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硕士招生点。全科目前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护师1人,博士3人。
孟庆华主任和她的重症医疗团队----“孟之队”
肝病重症医学科科主任孟庆华教授是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担任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现任中华医学会感染性疾病学会常委兼秘书、北京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医师分会常委、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肠外内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已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成果。荣获“首都健康卫士”、市“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近年来发表论著余篇,SCI15篇,对各种疑难重症肝病、肝脏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诊治及营养干预有独特造诣。
肝病重症医学科自年成立以来,在学科带头人孟庆华主任的领导下,收治国内外患者近万例,门诊诊治20余万人次,近五年来尤其对肝脏肿瘤切除术后出现严重肝损伤患者的救治赢得北京地区肝脏外科医生的赞誉,冠名为“孟支队”。以孟庆华科主任、于红卫、朱跃科副主任、时淑云护士长为核心的医疗团队,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市科委、十一五、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市卫计委等科研课题,先后对急慢性肝病、肝硬化及重型肝炎进行了营养代谢研究,其中“病毒性肝炎规范化诊断及治疗的关键技术研究”,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肝病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于红卫,主任医师。北京市科技奖励及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从事传染及感染性疾病专业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对不同病因的肝病,尤其重症肝病及妊娠期肝病的诊治有很深造诣。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首都卫生专项、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首发基金等课题的研究,获丰台区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多次获得医院优秀教师、首都医科大学优秀教师称号,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
肝病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朱跃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委员会细菌与真菌病专业学组委员,青委副主委。近年主要从事肝病与感染性疾病危重症的诊疗与监护及相关研究,对于各种肝病与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及相关危重症的救治具有丰富经验。先后承担和参加了局级、市级和国家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SCI论文4篇),参编专著7部。获区、省级科技奖各1项。
肝病重症医学科李娟,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擅长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诊疗,参加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病毒性肝炎重大课题、北京市科委、首发基金、北京市丰台区科技基金课题等研究工作,年获得北京丰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近年发表论文数十篇。
肝病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时淑云,本科学历,副主任护师。从事临床护理近30年,在肝病救治护理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及救治经验,所领导的重症护理团队在保障医疗任务的实施和人文化护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多次获得医院优秀护士长称号;年荣获北京市优质护理先进个人。
肝病免疫科与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研究中心
肝病免疫科(原名为肝病一科)是医院建院时组建的资深临床科室,也是首都医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与卫生部全国传染病进修医师带教基地。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专业临床科室。肝病免疫科医疗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一个以全国知名专家及主任医师为核心,对各种肝病诊断、治疗及康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素质的优秀医疗护理团队。成员包括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2名,护师8名。住院医师均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科室主要诊疗的疾病为各型病毒性肝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原发性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酒精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遗传和代谢性肝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科室始终坚持“以病人康复为目标,以病人满意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规范化、科学化的医疗服务,具有很高的对各种肝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及各种危重症抢救成功率,每年经肝病免疫科成功救治的危重症肝病患者余人。
年10月,肝病免疫科与医院感染与免疫研究中心联合成立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研究中心。本中心是全国第一家专业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为一体的医疗研究中心,实现了实验室和临床资源的优势互补。也使自身免疫性肝病成为医院新的临床特色。中心已与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意大利和加拿大等国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交流,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国内访问学者20余名。学科发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本中心建成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随访信息库和样本库,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研究、免疫学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获国家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6项,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促进了自身免疫肝病学科的发展;中心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七届“全国肝病免疫暨自身免疫性肝病进展研讨会”,建立了较完善的自身免疫肝病实验诊断方法,使许多疑难病例在此得以明确诊断。优秀的诊疗和服务水平吸引了各地众多患者来我院就诊,医院的影响力。
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研究中心主要专家
廖慧钰
肝病免疫科科主任、主任医师,医院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医院医院管理分会自身免疫肝病管理学组专家、全国疑难及急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委员。
廖慧钰主任在医院从事传染病临床诊治工作32年。对各种传染病尤其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病(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黄疸、肝硬化和肝癌)等诊断治疗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在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胆汁郁积性肝病诊断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肝癌组织中HBV、HGV感染和细胞凋亡、老年肝病、肿瘤标记物在肝癌诊断等方面进行过较深入研究。自年医院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研究中心成立后,重点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其他肝病伴随自身免疫现象的诊断与治疗。近5年承担或参与北京市级、局级及院级相关科研课题6项。近五年发表文章近20篇,参与了《实用SARS学》、《传染病学》教材、《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系列》、《肝炎防治问》等专著的编写。课题《病毒性肝炎细胞调亡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闫惠平
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实验诊断和临床免疫学研究三十多年。现为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装备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委员,医院医院管理分会自身免疫肝病管理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会临床免疫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会北京分会委员,全国体外诊断试剂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等,以及国家科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评审专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的课题、国家十一五、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研究。近年获得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软件著作权和国家发明专利。近五年发表论文80多篇。
刘燕敏
肝病免疫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中国医师医院管理分会自身免疫肝病管理学组委员,北京肝病学会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委员,全国疑难及急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委员。
刘燕敏从事肝病及相关疾病临床工作24年,年来一直从事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诊疗与实验室研究工作,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治及各类肝病伴自身抗体阳性患者与自身免疫性肝病鉴别诊断积累一定经验,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相关论文《肝功能异常患者中自身抗体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检测》、《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阳性的肝病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征》、《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自身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药物性肝损害伴自身抗体阳性患者临床特征及转归》等20余篇。曾获吴阶平肝病实验诊断研究基金资助1项,参与完成获得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丰台区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
黄云丽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全国疑难及急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成员。从事传染病事业20余年,目前在肝病免疫科担任责任主治医师工作,同时为首都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理论及见习带教教师。擅长诊治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原发性肝癌。在诊疗工作中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信奉“以真心换真心”的理念,真诚为患者服务。
肝病内分泌科
医院肝病内分泌科是集医疗、科研、教学、培训、预防为一体的专业临床治疗科室,设有肝病及肝病内分泌门诊和病房。
肝病内分泌科主要针对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以及肝硬化并发症和肝源性糖尿病、甲亢性肝损害的诊断和规范化的治疗方法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科室常规检测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检测,结合我院优势检测肝功能、血脂、乙肝病毒核酸定量、丙肝病毒检测等能及时对肝源性糖尿病、甲亢性肝损害等肝病内分泌疾病作出诊断,根据肝源性糖尿病的不同情况本科制定了诊断、治疗和护理常规,从对肝源性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入手,到饮食运动的指导、胰岛素使用和监测、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形成了不同于单纯肝病科或内分泌科的一种新的医疗、护理、科研系统化的工作模式。病人住院过程中在得到高水平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还能获得对疾病的防治知识,为出院后进一步康复和防治疾病复发打下了基础,同时亦有助于肝源性糖尿病的科研积累资料,不断提高诊治水平。科室设有专家门诊、特需门诊、特色普通门诊制度更加方便了各界患者的需求。
肝病内分泌科室成立8年以来,完成了数百例肝源性糖尿病OGTT筛查,总结出肝源性糖尿病于普通糖尿病患者不同的特点。开展了肝源性糖尿病规范化的诊断与治疗,初步建立我院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规范的胰岛素治疗方法。开展了对于肝病合并甲状腺疾病、干扰素诱发甲功异常的诊断与治疗和发生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妇女孕期出现甲功异常和血糖异常的监测、诊断和治疗。年我科加入北京市糖尿病协会,每月第一个周四上午定期开展肝病合并糖尿病的健康宣教大讲堂,更好地推进肝源性糖尿病防治事业,推动北京的肝源性糖尿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肝病内分泌科现有医护人员28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人,硕士学位6人,副教授2名。肝病内分泌科是医院先进集体。
肝病内分泌科先后承担十二五项目、项目、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基础课题等四项,我科室与首都医科大学基础部北京市肝病研究所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期合作,在肝病合并内分泌疾病专业领域我们还是年轻的团队,还将继续沿着临床和科研并进的道路前进。
徐斌主任和她的肝病内分泌科团队
肝病内分泌科主任徐斌为主任,副教授,现任财政部投资评审中心科技专家库专家。承担十二五课题子课题二项,发表论文30篇,参编书籍5部。7年获丰台区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年被北京医师协会和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评为北京优秀中青年医师提名奖。徐斌主任的团队具有良好的临床及科研人才梯队,梯队成员在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联合治疗、肝源性糖尿病诊断和治疗、肝源性糖尿病营养诊断和治疗、甲亢性肝损害诊治、干扰素诱导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方面各有所长。
肝病内分泌科创始人郭新会,主任医师,副教授,卫生部腹泻性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职业病诊断鉴别专家库成员。多年从事临床工作,擅长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的各种抗病毒治疗及重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昏迷、腹水、消化道大出血的抢救治疗以及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同时对自身免疫性肝病早期诊断鉴别和规范化治疗以及各种黄疸的鉴别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肝病内分泌科特聘专家李经主任,医院内分泌专业,医院内分泌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糖尿病学会委员,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北京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专家组成员。主要著作:《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监测与治疗》、《糖尿病和代谢综合症的监测与治疗》、《糖尿病康复的新途径》。年起至今一直做糖尿病及内分泌疾病的科普教育,并编写了大量实用的宣传材料和书籍,内容全面、有深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各级医生、护士、营养师等专业医务人员的工具书,又是糖尿病病人的科普教材。
肝病内分泌科是医院的特色科室,自年建立以来,共收治来自全国各地及国外的上万名患者。肝病内分泌科在加强人才培养和科室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把学术进步作为科室全面发展的动力,开拓进取。近年来,为了适应改医院对医、教、研三位一体化的要求,徐斌主任对肝病内分泌科加大管理,医疗上注重开展新技术,使慢性肝病和内分泌疾病诊疗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建立肝源性糖尿病特色病历和随访资料及血清库,深入研究肝病合并内分泌疾病的个体化治疗。如对肝源性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干扰素治疗诱导的甲亢应用抗甲亢药物的选择和随访及再治疗等。在科研上集思广益,力争创新,加强协作,主持和参与了4项国家级、市级的科研项目、院级科研项目。
肿瘤微创介入中心
医院肿瘤微创介入中心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专业化、规模化和中心化发展模式的医学中心。中心主任郑加生教授是国际著名的肿瘤微创介入治疗专家,同时担任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北京医师协会介入医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微创介入医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多种相关专业杂志编委。
中心开放床位90张,拥有2个标准化肿瘤临床示范病区、1个微创监护病房、4个微创手术室(DSA、CT、磁共振及超声介入手术室),配备数字减影机(DSA)1台、磁共振1台、CT机1台、超声1台、射频/微波/氩氦刀等各类消融治疗设备6台。中心开展多影像(DSA/CT/磁共振/超声)引导导管介入手术序贯物理、化学消融综合治疗肝癌、肺癌、肾癌等各种实体瘤及转移瘤,手术治疗成功率、安全性等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对于早期肿瘤,微创消融手术与外科开放式手术治疗效果一样;对于中晚期肿瘤,微创消融手术提供了一种局部根治性治疗手段,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效果。肿瘤微创介入中医院B楼四层,门诊诊室设于A楼二层介入诊区。郑加生教授出诊时间每周二上午,其他时间均有本中心专家出诊。科室现有医护人员76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20人,医学博士8人,硕士18人。中心全体人员热忱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优质、专业、规范的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服务。
郑加生教授和他的微创治疗团队
郑加生团队开创了影像引导三维重建精准全量化适形消融治疗的新型颠覆性肿瘤治疗模式,真正做到了把影像成像技术全方位应用于术中,医生应用影像实时跟踪技术,可做到亚毫米水平精确定位,实时手术监控和实时术中疗效评估。实现了不开腹、不流血、时间短,患者正常组织几乎无损伤,机体免疫系统不受影响。单发小肿瘤的一般手术全过程仅需半个小时,复杂患者最多需要1个小时;而对于较大肿瘤,可适当增加消融布针数量和治疗位点即可完成。精准微创消融技术明显扩大了实体肿瘤手术治疗适应证,多数患者可以从中获益,不但受到广大肿瘤患者认可;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参与进来。郑加生团队顺应肿瘤微创消融技术发展趋势和要求,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中国微创介入医学学术大会(CMIC)暨全国肿瘤消融治疗新技术学习班。此技术普及推广后,将形成肿瘤治疗新格局。
郑加生教授主编出版了《CT引导肝肿瘤消融治疗学》和《影像引导肿瘤消融治疗学》2部专著,均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受中华放射学会介入学组委托,主笔了“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并发表于《中华放射学杂志》年第7期;完成了国家出版总署组织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中国当代医学名家经典手术》的“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经皮射频消融术”录制部分;受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委托,正在牵头制订《肿瘤消融治疗临床应用技术规范》。郑加生理事长带领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肿瘤微创治疗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联盟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试点联盟,并在民政部门注册为一级社团法人组织,为我国肿瘤微创治疗事业发展搭建了产学研平台。
郑加生团队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十二五”重大传染病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首发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国际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Ⅲ期临床试验1项,获得成果奖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已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其中“Randomizedtrialof[I]metuximabintreatment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afterpercutaneousradiofrequencyablation”发表于《JOURNALOF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杂志,影响因子15.16分。
妇幼中心
医院妇产科始建于年,走过三十个春秋。目前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传染病产科;是以肝病、艾滋病诊断和治疗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临床诊疗能力及科研水平位居全国榜首;是全国及66医院危重症肝病孕产妇转会诊中心;是北京市指定的妊娠期重症肝病孕产妇抢救中心,乙肝、艾滋病、梅毒母婴阻断诊疗中心,北京市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定点单位。医院的发展,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精勤耕耘,妇产科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传染病妇幼诊疗中心。
妇产科目前拥有床位80张。年门诊量6.6万人次,年分娩量人次。拥有技术实力雄厚团结协作的医疗护理团队96人。人才队伍中有医师26名。其中博士3名,硕士13名,本科10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8名,护理人员60名。团队中有德高望重技术精湛的老专家,有品学兼优勇于创新的中青年骨干,更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针对传染病专业特色,科室设有四个二级学科:肝病产科、传染病妇科、计划生育科和新生儿科。核心技术:妊娠合并重症肝病救治及母婴阻断技术、妇科内窥镜微创技术、复杂计划生育并发症诊治、病理新生儿科。经过三十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已经积累形成一整套传染病妇产科专业技术规范。针对慢乙肝女性特殊群体的孕期抗病毒干预治疗阻断宫内感染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接近%,赋予母婴阻断新的学术内涵,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共识。加盟与美国纽约大学肝病实验中心的科研合作与技术开发。
学科带头人张华主任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1年,她带领团队牵头成立了妊娠合并危重症肝病抢救中心,搭建快速抢救绿色通道。凭借医院得天独厚的肝病医疗资源,整合形成一体化的救治平台。实现了妇产科、肝病内科、手术麻醉科、ICU、人工肝血液净化、肝移植技术支持等多学科协作无缝对接。使重症肝病产妇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合理的救治,抢占了学科发展的制高点。
妇幼中心全体同仁们愿精诚团结拼搏努力,为传染病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再创辉煌!病员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责任!
张华主任和妇幼中心科研团队
张华主任带领的妇幼中心科研团队致力于阻断传染病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在乙肝孕期抗病毒治疗干预阻断宫内感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显著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
乙型肝炎病毒围产期母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最主要的途径。联合免疫可以阻断90%的产时感染,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宫内感染,而发生宫内感染的婴儿目前尚无补救措施,这是母胎传染医学的真空,是国内外学者白殿风医院怎么样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