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我耳朵里长石头了?”淇滨区的张大爷眩晕了一个星期了,以为是得了头晕病,没想到是耳朵里的耳石脱落移位造成的,这种奇怪的病症医生说叫耳石症。治疗的方法也很特别,是医生用特定的手法像做滚珠迷宫游戏一样帮患者转动头部。据了解,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并不低,但公众知晓率低。如今耳石症患者有年轻化的趋势,人们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也会增加患耳石症的风险。
耳石脱落移位导致老人经常眩晕
张大爷怎么也没想到困扰自己这么多天的眩晕竟是因患了耳石症。张大爷说,一周前的一个早晨,他一起床就感到眩晕、恶心,后来在床上翻个身也不行,“感觉周围一切都掉了下来,站也不是躺也不是,后来这种症状经常出现”。
近日,医院神经内科能看眩晕病,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就诊。医院神经内科主管护师王秀珍在给张大爷做完变位性检查和翻转检查后判断,他属于复合型的耳石症。针对情况较严重的右侧外半规管处眩晕,先施行“水平翻滚法”进行手法复位。
王秀珍将张大爷的头转向平常最晕的右侧固定,待他的眩晕平息之后,便缓慢地向左转90度,静止一段时间,继续将头部和身体一起向左翻转,直至翻转完一圈,让右侧游离的耳石慢慢倒回原位。
治疗结束后,张大爷表示眩晕大为改善,可以目不转睛地直视前方了。“感觉真的非常好。”张大爷说。
约40%的眩晕由耳石症引起
耳朵里的耳石脱落移位,这病听起来实在奇怪。那么,什么是“耳石症”?
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艳华介绍,耳石症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
耳朵里最深的部分即内耳,除了负责听力外还负责平衡,内耳中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囊斑,其表面镶缀着许多像钻石一样的碳酸钙结晶,俗称为耳石。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耳石因为某些原因脱离后,脱落的耳石在体位改变时会引起内淋巴液体流动,传递给大脑一个错误的位置信号,从而引发强烈性眩晕。
有很多人将耳石症误认为是眩晕,其实眩晕症的病因有很多。其中,耳石症是引起眩晕症的常见病因,在门诊上约有40%的眩晕是耳石症引起的。
“过去耳石症是中老年患者较多,现在部分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的年轻人也会患上此病。长期低头工作者和手机依赖者,因为长期低头,影响到了内耳的供血,也会增加耳石脱落的风险。”张艳华介绍,截至目前,已经有数百名耳石症患者通过在医院神经内科的系统治疗后彻底告别眩晕。
耳石症可通过特定手法复位解决
“耳石非常小,像一粒细沙。”张艳华说,一旦确诊为耳石症,大部分患者通过手法复位就可解决。比如说治疗张大爷的耳石症,不用打针也不用吃药,医生通过特定手法帮张大爷转动头部到一个方向保持一段时间,脱落在半规管中的耳石利用自身重量,就会转回到原来所在的椭圆囊中,以恢复平衡。短短20分钟,头晕问题也就解决了。
“耳石症手法复位的成功率很高,超过八成的患者有望一次性治愈。”张艳华介绍,医院神经内科在我市率先开展耳石症手法复位,由有经验的专业人员通过特定的手法复位治疗,再结合临床药物配合治疗,一般经过3次至5次复位治疗,基本能康复。
对于较顽固的耳石症患者,再次手法复位后依然有效。此外,张艳华提醒,治疗结束后一周内要注意休息,起床及后仰动作宜缓慢,两周后才能进行完全正常的活动。
另外,耳石症与微循环缺血也有关系,患者出现眩晕症状时,可先进行血管等相关检查,以确定病因。
专家介绍
张艳华:主任医师,神经内科主任。河南省医师协会委员,鹤壁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医院、医院进修睡眠脑电图、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等。擅长重症、疑难脑血管病、癫痫、失眠、头痛、头晕、痴呆、肢体麻木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
山城院区门诊:—
山城一病区:—
山城二病区:—
福田院区病区:—
文章摘自淇河晨报
图文编辑:王飞霞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