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学智慧10月1日第一章最初的警告

百日学智慧——《箴言释义》

概论

一、书名

箴言一书在希伯来原文上的标题是:“以色列王达味之子撒罗满的箴言”(一1),但是因为这个书名颇为繁杂冗长,故后代的著作多简称之谓“箴言”,比如犹太人的塔耳慕得文集,就只作如上称呼。七十贤士译本或谓希腊译本亦然,而拉丁通行本则作“箴言书”,不过希,拉两种译本却将原文的标题照例在一1翻译了出来。原文之“箴言”(Mishle)一词含有类比,成语,格言,警句,对比,谚语,箴言等各种不同的意义。但因它主要的内容和目的似乎是在指示人生处世,修身,齐家,治国之方针,故此中文译本将它适当地译作“箴言”,盖“箴言”之定义不外就是:教训规戒之言词(见中文大辞典),是辅导人生的至理名言。

在教会初期,不少的教父曾经以不同的名称来称呼这本书,比如克肋孟称之谓“智慧”或“诸德智训”;默利顿作“撒罗满的箴言和智慧”;额俄略作“富有训诲的智慧”,甚至亦有人称之谓“上主的智慧”,但是仅以“智慧”或“撒罗满的智慧”来称呼本书,是颇易混淆的,因为“智慧书”除了是指一本固定的旧约圣书之外(思高译本作智慧篇,以易于区别),它有时也是七部圣经书籍的总名称(咏、约、箴、训、歌、徳、智),是以后人很少再称其为“智慧书”。

关于本书的名称,仍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说本书自古以来便称为箴言或智慧书,其实两个名称与本书真正的内容皆不完全适合。首先我们说过,“箴言”就是教训规戒之言词,但是它也有格言或成语之意,至少在欧美的一切译本皆作格言论。如果我们只说它是“规戒之言词”便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们称本书为“格言,成语”,那就有点问题了,因为事实上,如本书的卷一部份,就大多不是格言,亦不是成语,而是劝勉和忠吿。“智慧书”一词也有它的弊端,因为“智慧”多使人联想到理智,推理,思考一方面去,而箴言书的内容却与道种观念完全不符,它所注重的是人身体力行的伦理道徳,是人实际生活应遵循的方式和途径。如此说来,与其称之为“智慧书”,倒不如以“明智”,“谨慎”,“慎重”,“机智”等名名之,更为合宜。

第一章最初的警告和劝言

卷一:劝人追随智慧(一-九章)

第一卷的箴言共包括九章(一-九),这九章箴言又可以分成三部分:(一)劝勉青年人要学习和跟随智慧,因为智慧使人获益匪浅(1-4);(二)警戒青年,要躲避邪恶淫荡的女人(5-7);(三)盛赞智慧的崇高,及智慧以拟人方式道出其来源(8-9)。

第一章最初的警告和劝言

1-7节书名、作者与目的

1以色列王达味之子撒落满的箴言:

2是为教人学习智慧和规律,叫人明了哲言,

3接受明智的教训——仁义、公平和正直,

4使无知者获得聪明,使年少者获得知识和慎重,

5使智慧者听了,增加学识;使明达人听了,汲取智谋,

6好能明了箴言和譬喻,明了智者的言论和他们的暗语。

7敬畏上主是智慧的肇基;只有愚昧人蔑视智慧和规律。

第一节的标题是针对全书而言,堪称为全书的提要。我们知道不是本书中所有箴言皆出自撒落满的手笔,但是谁也不否认,有不少或者大部分的著作,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撒落满及其时代有关的,故此最后的编辑者按照“以多取胜”的定名方式,称这本书为“撒落满的箴言”。此外作者还仿效埃及人书写智慧书的方式,将作者的名字、职业、著作的目的,奉献其著作的对象,以及对象的名字和职业,都清楚的在书名内标示出来。只是在我们的箴言书名中,没有将其对象清楚地说明,但谁都知道是作者给自己的儿子的教训和劝言。今学埃及著作的一例,以作比较和参考:“南北埃及国王依则济(Izezi)陛下的省长普塔赫特普(PtahHotep)的训诲……是为教导无知的人获得智慧,并学习讲话的规则,凡接受这些训诲的必能获益;拒绝受教的人,却自取其咎”。这位普塔赫特普(PtahHotep)应是公元前二四五〇年间的人物。关于箴言一书的名称与作者和年代,在引言中我们已作了颇为详尽的叙述,这里作者尤其强调的,是本书的目的。其目的有二,即理论思考方面的,及实际行动方面的:理论方面是为教人“学习智慧、规律和明了哲言”;实际方面是为使人“接受明智的教训——仁义,公平和正直。”

智慧:概括地说来,智慧不外是智人贤哲所教导的人生大道理。这些道理和原则不但是使人在经营投资,建设操作的现世生命中,稳步成功的道路;尤其是使人过正确的伦理生活,实行人生处世的最佳原则,换句话说,就是对天主的法律和诫命谨遵不违。智者故意将自己的教诲和言论,不时以奥秘的方式以隐语表示出来,目的是在提起人的注意力,并训练青年人思考及推理的能力,教导他们明了哲理名言的意义。但是人生的道途并非完全平坦笔直的康庄大道,而有时是崎岖不平的羊肠小径,在这种千回百折的人生险途上充满陷阱和圈套,青年人稍一不慎,便可能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惨结局。所有箴言的目的也在使人“获得知识和慎重”;凡事不要贸然而行,却要小心翼翼的着手,以免受坏人的欺骗;有要清楚的分辨善恶真假,而知所遵从。

这个箴言既然是为教训青年人而写的,那么很自然地,它要改正他们很多错误的观念,邪恶的思想与不正直的行为(十九18、二十九15、17),为使人能够真正地过伦理道德的生活,这就是人学习智慧的目的。

作者在这里将箴言教授的实际行动,以三个名词表达出来,即是:仁义、公平和正直。这三个名词可以作为伦理学上的三个同义名词来解释,就是人们奉公守法的正直行为。有的学者却细心地字斟句酌,特将这三个名词分开来解释,其实如此琐碎的详解是不必要的,因为它总离不开奉行上主法令的伦理范围。

4-6节指出谁可以获得箴言的利益。智慧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品,而是一切人都可以随时取用,时时受益的。尤其是那些没有知识,及缺乏处世经验的人,他们容易遭到更多更大的危险(二十二3、二十七12),容易被人勾引而误入歧途,他们更应当由本书中学习智慧,好能更“慎重”地生活度日。那些“年少者”,他们没有反省,观察及思考的能力,应从这里学习人生的基本原则,免得遭受到莫大的损失和痛苦。就连那些“智慧者”也可以藉着默读,深思,吸收这本书的格言和劝告而获得更大的智慧和学识,俾能更容易及更正确地明了人生的奥秘。第5节的最后一词,我们读作“智谋”,其原文本是取自行船掌舵的技术,的确是个很适中的构像,意谓人在学习了智慧的道理之后,便可以在航海时代人生过程中,顺利前进,安渡险关,无往而不利。

7节:在这里,作者道出智慧的原则,“肇基”一词在原文上固然有“开端”“开始”之意(见九11,咏一一一10,约二十八28,德一16),但是也有“独占鳌头”,“最美好”,“更精良”的意思,是以在近代的翻译上,有人主张这后一种的说法,而译作;“智慧最美好的部分就是敬畏上主”,其意义是完全相同的。

“敬畏上主”的意思,并不是说天主凛然可怕,严正冷酷,铁面无情,因此使人见而生畏,不寒而栗,也不是说人对于上主的赏善罚恶,丝毫不苟,而生怕情,因此人才避恶行善。这里所说的“敬畏上主”,是要人以儿女热爱父母的心肠,自动地避免冒犯父母,恐怕使父母伤心难过;换句话说是“怀德畏威”的怕情,而不是奴颜婢膝,战战兢兢的怕情,二者是迥然不同的。因为“敬畏上主”的主要成份和出发点是对天主的爱情,而不是怕情,有这种爱情来导人实践对天主的敬礼,躲避一切犯罪违法的恶劣行为。凡有真正爱情的人,心中是不存在怕情的,因为爱情会将一切的怕情祛除净尽,如圣若望所说:“在爱内没有恐惧,反之,圆满的爱把恐惧驱逐于外,因为恐惧内含着惩罚;那恐惧的,在爱内还没有圆满”(若一:四18)

按作者的意思,惟这种对天主“怀德畏威”之情,如子女对父母的敬畏,才是智慧的开端,是获得真智慧的基础,及不可或缺的条件,因为这种敬畏使人在心理和精神上作出准备,爽快地接受并实行智慧的教导。这种教导的来源是天主自己。而且真正的智慧向人所要求的,主要的就是人对天主应尽的义务,尤其是恭敬天主的宗教义务。

作者在说出获得智慧的基本条件和原则之后,似乎意犹未足,便紧接附上一个解释:藐视智慧的人,是真正的愚蠢者。这与前面所说的道理完全一样,只是用反面教材的方式罢了。意思是说:那些对天主完全没有怕情的恶人,尤其是那些连奴隶怕情都没有的人,他们对天主的敬礼,对伦理道德的教训,完全弃之不顾,嗤之以鼻,这些才是真正的糊涂人,他们将自取其咎。这一节的文体是纯正的反义并行体,由两个事物的极端而反映出作者欲教导的真理。

在这里完全说明了,为希伯来人,真正的智慧在于信奉和实行宗教的义务;那些放弃宗教的人,是永远不会获得智慧的。这与其他民族的观念是有出入的,因为其他的民族都是先寻求智慧,经过智慧而后才到达宗教的。希伯来人却将宗教放在首位。

8-19节戒避恶友

8我儿,你应听你父亲的教训,不要拒绝你母亲的指教,

9因为这就是你头上的冠冕,你颈上的珠链。

10我儿,如果恶人勾引你,你不要听从;

11如果他们说:“来跟我们去暗算某人,无故的陷害无辜。

12我们要像阴府一样活活地吞下他们,把他们整个吞下去,有如坠入深坑里的人;

13这样,我们必获得各种珍贵,以赃物充满我们的房屋。

14你将与我们平分秋色,我们将共有同一钱囊。”

15我儿,你不要与他们同流合污,该使你的脚远离他们的道路,

16因为他们双脚趋向凶恶,急于倾流人血。

17在一切飞鸟眼前,张设落网,尽属徒劳。

18其实,他们不外是自流己血,自害己命。

19这就是谋财害命者的末路:他必要送掉自己的性命。

谁也知道,为非作歹,无恶不作的同伴,是最危险的。他不但可以导人与恶,使好人与他同流合污,而且更坏的是他使人的心硬化,再也不肯聆听智者长辈的劝告。所以作者开宗明义,便苦口婆心地极力劝勉人应当躲避不良的同伴。作者以父亲对子女那么周详的关怀,以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心,来力劝自己的子弟,务要虚心受教,接纳智者的劝论,并付诸实行。作者在这里也间接提到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听命责任(出二十7-12,申五7-16、八5等)。接着用了两个美妙的比喻来形容尊师重道,诚心受教的美德是如何之高贵。的确,人品格的高尚,行为的正直,伦理道德的宝贵,是远比外面的装饰、冠冕和珠链更美好,更使人心悦诚服,敬仰不已。

智者非常坦白露骨地,将恶徒骗人的技俩,描述一番,好使那些天真无邪,没有人生经验,易于受骗上钩的青年人有所警惕,及早远避这些恶徒。作者以恶人的现身说法,说明恶人如何来勾引无知的青年,以达到与他同流合污的目的。他视财如命,对他人的权利,甚至性命,完全无所顾惜。在圣地这种谋财害命的事情,大概自古以来就是屡见不鲜的;耶稣所讲的善心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便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见欧六8,依一23,耶七6-11,路10、30)。按照暴徒的口气和说法,被勾引的青年,不必有任何的顾虑,因为他所策划的抢劫暴行,是十拿九稳的,因为他所拣选的对象,是无力自卫,束手待毙的善良好人;而且他所选择下手的时机也是非常理想的,即趁其无备,突然发难。在这种心狠计毒的策划中,我们可以见到,这批人是如何地丧尽天良,人性全无的恶徒。他对善良的义人,恨之入骨,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非加以剔除不可,因为义人的善行,在彰显了恶人的无耻行径。他图谋横财暴利,希望以非法的手段迅速致富,如此可以一劳永逸,过其奢侈豪华的罪恶生活。

他还鼓动天真的青年,与他结党营私,誓许在打劫掠夺之后,大家一同坐地分赃,公平均分,那时一夜之间,他们会变成富翁,他们的家宅将会充满金银宝饰,一生挥霍不尽,何乐而不为!

可是就在这种花言巧语的诡计面前,在青年就要坠入圈套之际,智者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力劝青年不要受骗,不要与他同恶相济,狼狈为奸;却要悬崖勒马,要对这恶人避之若浼,不屑一顾。作者举出两个千万不要与恶人同流合污的理由:其一,是他人性全无,连倾流义人的鲜血亦在所不惜;其二,是他这种穷凶极恶的行为到头来,只会损害自己,且要咎由自取,自身难保。事实上,经验告诉我们,恶人的阴谋诡计,可以三番五次地得逞,但是终有一天,他会陷在自己谋害别人所设的落网和陷阱之中,而一败涂地,不能自拔。恶人固然可以洋洋得意与一时,但不久就要东窗事发,被绳之以法,受尽社会人士的唾弃。这就是我国谚语所说“上得山多终遇虎”的意思。

17节的来源大概是希伯来人的一句谚语,它有数种不同的解释,但是比较正确的释义应是:飞鸟看见人在张设落网,知道事有蹊跷,便马上飞开,不为所骗,而张网的人却枉费心机,毫无所获。同样,接受智者教导的青年人,亦要如同飞鸟一样,不为恶人的甜言蜜语所动,因为他知道那是他坠入牢笼的落网,或使他身陷重围的陷阱。他知道目前虽有小利可图,但是其后果不堪设想,足使他身败名裂,难以翻身。所以他要大义凌然地拒绝恶人的勾引,并对那些有害无益,口蜜腹剑的同伴避而远之。

20-33节智慧的呼吁

20智慧在街上呐喊,在通衢发出呼声;

21在热闹的街头呼唤,在城门和市区发表言论︰

22“无知的人,你们喜爱无知;轻狂的人,你们乐意轻狂;愚昧的人,你们憎恨知识,要到何时呢﹖

23你们应回心听我的劝告。看,我要向你们倾吐我的心意,使你们了解我的言词。

24但是,我呼唤了,你们竟予以拒绝;我伸出了手,谁也没有理会。

25你们既蔑视了我的劝告,没有接受我的忠言;

26因此,你们遭遇不幸时,我也付之一笑;灾难临到你们身上时,我也一笑置之。

27当灾难如暴风似的袭击你们,祸害如旋风似的卷去你们,困苦忧患来侵袭你们时,我也置之不顾。

28那时,他们呼求我,我必不答应;他们寻找我,必寻不着我;

29因为他们憎恨知识,没有拣选敬畏上主,

30没有接受我的劝告,且轻视了我的一切规谏。

31所以他们必要自食其果,饱尝独断独行的滋味。

32的确,无知者的执迷不悟杀害了自己;愚昧人的漠不关心断送了自己。

33但是,那听从我的,必得安居,不怕灾祸,安享太平。”

作者严厉警告,苦口婆心劝勉青年,不要与恶伴同流合污,结党营私;继以智慧的拟人说法,再度大声疾呼,吁请人们要跟随他的训导,并且清楚地指出,不跟随智慧的劝论所能遭遇的恶劣后果。作者口若悬河,循循善诱,其严正不阿的态度,简直可以与古代的先知互相媲美,后先辉映。

在这里,智慧犹如一位有灵性,血肉。动作的人,能讲话,行动,劝勉,呼吁。这种例子在旧约中是屡见不鲜的,就是在本箴言中,亦非只此一处(见八、九章)。智慧跑遍城中的每个角落,在大街通衢,街头巷尾,或在稠人广众中,或在城门城墙上,各处奔走,力竭声嘶地作熟切坦诚的呼吁,号召众人要听从其劝导,跟随其善谋良策。谁也不会否认这种人格化智慧的呼号,是一种古代希伯来文学的技巧连用。虽然在新约中有时天主的第二位圣子,耶稣基督,亦被称为“天主的智慧”(格前一24),但是与这里所说人格化的智慧是没有直接和明显关系的。这里所说,并非天主圣三的道理。因为圣三道理完全是属于新约时代的启示。我们最多可以说,天主圣三的道理在旧约中藉着人格化的智慧,已在名词,用语,解释和涵义上有了多少的准备。

那么,这里具有人格化,大声疾呼的智慧是什么?我们可以简单地说,那是人的良心,是良心的呼声,是天主铭刻在每人心中的自然法律;是天主不断赐给人,光照人的明悟,感动人的爱欲的圣宠,换句话说,那就是天主的呼声。人不论走到什么地方,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会听到这种劝人避恶向善的呼声。但是最重要的条件是,人不可以对之充耳不闻,置之不理,并且只聆听其劝告不够,这需要按照其指示而生活,就是将智慧的训导付诸实行。亦有人谓,人生在世所遇到的良师益友、长辈、父母、教会内各种不同的善会、修会、司铎等的劝勉和鼓励,也能被视为“智慧的呼吁”,我们认为这是比较广义的说法,因为真正与每人形影不离。时刻相随的,只有每人自己的良心及其呼声。

智慧在这里特别提醒三种人,格外向他们力竭声嘶地呼喊:一、“无知的人”,是指那些涉世未深,少不更事,易受骗的人;二、“轻狂的人”,是指那些自命不凡,浮夸虚妄的无耻之辈。他们对宗教不但漠不关心,而且加以冷嘲热讽的蔑视,对于伦理道德的教训更是充耳不闻;三、“愚昧的人”,是指那些恼恨智慧和法律的人。他们长此以往,渐渐变成了麻木不仁,心硬如石,不堪造就的人。对这些顽梗不化的人,智慧再尽其所能,加以号召呼吁,仍然希望他们回头,甘心受教,重新做人。

智慧要向他们“倾吐心意”,只要上述那些顽梗的人,肯接受智慧的教导,智慧要将自己充份大量地赐予他们,目的在使他们的悟性获得光照,他们的爱欲获得感动,而易于明了智慧的训论,付出实行。

那些不愿智慧处心积虑的劝告,继续充耳不闻,视若无见的人,却要受到种种不幸的祸患和灾难,如暴风雨的摧残,旋风似的侵袭,困难重重打击。到那个时候,智慧再以人格化的说法,将要面对恶人所受的灾祸,付之一笑,且要毫无怜惜地掉头不顾。因为这些恶人只顾现世肉欲的享乐,不听从智慧的劝告;只知自私自利地我行我素,却将智慧的警告和诫命,抛到九霄云外,置之不理。那时公正无私的天主,就要伸张正义,施以不客气的惩罚了。固然,天主不会因着人们遭受灾难和惩罚,而感到快慰满足,但他的正义却无论如何,必要实现的,因为正义就是天主的属性之一。

正当祸患和不幸犹如暴风雨袭击恶人的时候,恶人才大梦初醒,恍然大悟,懊悔自己过去行为之不当,于是回心转意,投奔智慧,企图获得庇护而免去灾难。但是智慧知道这些人的心意不诚,且为时已晚,所以对他们毫无怜悯的弃而不顾。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漠不关心断送了自己”(32节)。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耶稣的时代,并且同样的言语也出自耶稣的口中。当犹太选民对耶稣忘恩负义,弃之不顾的时候,耶稣也曾说;“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而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也不能去”(若七),“你们必要死在你们的罪恶中”(若八21)。

这里说明,如果人一生不顾良心的呼声和责斥,而违法犯纪,得罪天主,到了现世生命结束的时候,再想回头迁善,已为时太晚了。恩惠宽恕的时刻一去不复返了。那时恶人便不能往耶稣所在的地方去了(若七34、36)。

作者在这里以先知的口气和方式,以自然界的震动的颤憟,来表示恶人要受的惩罚。山崩地裂,狂风暴雨,天昏地暗,洪水滔滔等的大自然现象,在圣经上常是天主震怒的象征表示。恶人见到上主的震怒,自然要失魂落魄,心惊胆颤,因此要向天主呼号哀求的。但这不是痛改前非的呼号,而只是惧怕惩罚的哀求,所以这种哀嚎在上主面前是毫无价值,不值得同情的。这时恶人“必要自食其果”(31节)。这就是我国言语所说的“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道理。恶人一生所耕耘种植的,只是罪恶及死亡,所以死到临头之际,所收获的,也只有败坏和丧亡,惟一生奉公守法,对天主诫命谨遵不违的人,也就是凡对智慧言听计从的人,他所撒播的是美好的种子,所以将来所得的也是美好的果实:和平,幸福。这种观念在全部圣经中是一成不变的。这在梅瑟的时代,便如此劝勉了以民。其实不只是以民,世间每个民族都会由自然法律而明了这端道理的。我国也有尽人皆知的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是不报,时候未到”。作者在这里只是笼统地指出了善恶的报应问题,这也是难怪的,因为关于永生赏报的问题,在作者的时代,还没有一个清楚的启示,这是天主有意留待新约时代方解答的疑难。

赞赏

长按







































郑华国
北京哪有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xigts.net/yczz/18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