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巧妙玄机在指头”,针刺疗病取效关键在于针感得气。
本文就烧山火、透天凉其手法操作技术关键及相关问题加以分析,文字简约,义理精深,对古今此手法传承阐微发幽,拾遗补阙,实为针灸干货,医家所宜。
“烧山火、透天凉”是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的代表。首见于泉石心的《金针赋》中,并详细叙述了它的操作方法和主治范围。
后世医家包括近代、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操作方法虽不一致,但均遵循《金针赋》中的操作原则。各家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研究认识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不同流派、不同学术思想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方面,要师古不泥古,更不要神秘化。不知何因连最具有权威性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精编教材《针灸学》在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内容中最关键问题:“紧按慢提,紧提慢按”的术式操作,也未作多一个字的阐述。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是取热、取凉手法的代表。但不是补泻手法的叠加,研究“烧山火、透天凉”应该找到手法技术关键,在手法技术关键方面,发挥总结提高,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应用体会,仅就《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技术关键及几个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1.“紧提慢按,紧按慢提”
1.1“紧按慢提,紧提慢按”是《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操作中的关键技术
这是医家们公认的。据此,后世医家多认为,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是“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基本形式。要准确理解、运用、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首先要理解泉石心单式手法“按”“提”的真意。
在《金针赋》十四式单式手法中有“提”“按”法,没有“插”法。虽然杨继州《针灸大成》有“按者插也”之说,但这是泉石心十四式单式手法百余年之后之说。
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必须理解领会《金针赋》中“提”“按”单式手法之含义,这才是泉石心《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本意,其他后世医籍只能做参考。
笔者认为表述上可以用“插”代替“按”,但操作上必须领会“按”法之含义,按照“按”法的术式操作。一般认为插有快慢之分,插的幅度较大;按没有快慢之分,按以慢为主,按的幅度要小。
对于“提”“按”单式手法的阐述,窦汉卿的《针经指南》说“按者,以手捻针,无得进退。如按切之状是也。”《金针赋》说“沉重如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窦氏与泉石两位大师都明确阐述了“提”“按”单式手法的操作术式并在操作幅度、力度方面作了量化、标准化的规范。
《针灸大成·问补针之要法》对“按”法的含义和幅度也有论述:“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随也。”以窦氏学派的论点为依据,结合临床实践,我们体会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中“提”“按”的操作有两方面的含义。
按法:
1.在天(浅)部得气(针下沉紧)后,食指、大指紧握针柄,微用力向下,紧按少许(分左右),在得气的状态下保持原有的角度、深度、沉紧度持续紧按,针体基本保持原位不动(针体与皮肤),把此法拟名为“按留针法”(按而留之)。
此法集守气、行气于一体,操作时问稍长,直到有热感,一步(部)到位。如热未至,可能是沉紧度不够,用捻按等方法加重得气的沉紧度在稍深部再次操作“按留针法”。
根据引阳入阴;引阴入阳的理论,只要是向下的按或插(得气状态下),无论快慢都是补,从程度来讲越慢越佳,什么是最慢?就是停(留)住,“按留针法”按而留之就是此意。
.是慢慢下按(越慢越佳),在天(浅)部得气(针下沉紧)后,食指、大指紧握针柄,微用力向下紧按,按针幅度在1~分范围内多次操作,可分层多部操作。
提法:
1.在地(深)部得气(针下沉紧)后,微用力向上紧提少许(分左右),保持原有的角度、深度、沉紧度持续紧提,针体基本保持原位不动(针体与皮肤),我们把此法拟名为“提留针法”。操作时问稍长,用力要轻浮。
.是慢慢上提(越慢越佳),在地(深)部得气针下沉紧后,用力向上紧提,提振幅度在1~分范围内,用力轻浮,反复操作。
1.“紧按”“紧提”是“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关键术式的主操作,“紧提慢按”的“慢按”和“紧按慢提”中的“慢提”是从属操作
在主操作中“紧”字至关重要。“紧”字的含义:
第一是得气后,以针下沉紧为准;
第二是指“力”的轻重。紧按是力向内,针是力的载体,力贯针中,力随针入。著名针灸学家张缙教授提出此观点。紧提是力向外,力贯针中。我们认为,在按、提的全时程(时间和路径),要保持得气(针下沉紧),使气、针、力成为一个整体,才能达到引阳入阴、引阴入阳的目的,这是紧按紧提手法术式的宗旨。
.“细细搓之”
《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技术关键除“紧按”“紧提”之外,泉石心在手法操作描述的最后有“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几字。其中“细细搓之”意义深邃,后世对此多未予重视,最具权威性的《针灸学》精编教材也只字未提。在《金针赋》一百多年之后的《针灸大成》也未继承此法。
《针灸大成》的手法在《金针赋》基础上加入呼吸补泻,此时的呼吸补泻通过空气的温差对取凉、取热无疑能起到诱导的作用。
呼吸补泻一般不能单独使用,需在其他补泻方法基础上使用,所以起到补泻作用和产生热凉效应还是主要宗于《金针赋》手法术式所为。
以后又有学者给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加上捻转补泻,可以说在《金针赋》之后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研究方面,多是补泻手法的叠加。
诚然“紧按”“紧提”能达到取热(热补)、取凉(凉泻)的目的。为什么泉石心的手法中使用了“皆细细搓之”?
现代针灸学家张缙教授是这样阐述的:
“单式手法中“搓法”占有重要位置。实践证明,用搓针来取气,效果是最好的。在取气方面,我们先选用了提插法,此法在得气的程度上不够,也就是得气的量不足,得气后守气也较难。
继之用了捻转法来取气,也同样达不到量的要求。搓针法得气的程度是较为理想的。”
3.得气
得气一词,最早源于《黄帝内经》,称为“气至”。《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素问·针解》:“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这些都是《黄帝内经》对得气的描述。
到了元代《标幽赋》又有进一步的阐述“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清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明代杨继州《针灸大成》对得气的论述是:“如针下沉重紧满者,为气已至,……如针下轻浮虚恬者,气犹未至”。
可以看出,早期的得气(气至)强调的是刺者(医者)的感受。在清代之前的中医文献中很难找到把病者(受刺者)的酸麻胀痛等感觉为得气(气至)现象的记载。把酸麻胀痛等受刺者的感觉定为得气的标志,应是民国以后近代医家的观点。
窦氏学派传人泉石心在《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操作术式,虽然没有在字面上提出“得气”,但术式中已包含有“得气”的寓意,其中的“紧”“紧按”“紧提”均包含有得气针下沉紧的含义,如针下空虚,就不能使力、针、气(得气)成为一体。
《针灸大成》中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中虽然在字面上首次提出“得气”,只能是起强调作用,其含义没有超出《金针赋》,均为医者(刺者)的感受,因此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得气,针感的问题,应以得气状态下医者针下感受为基准,在此基础上阐述取凉、取热针感更具有普遍性。
4.基础针感
关于“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取热、取凉基础针感的研究,医家多认为取热的基础针感为酸胀感。取凉基础针感有学者认为取麻感,有学者认为取沉重感等。针感与得气的关系,严格来说,得气不能等同于针感。得气是医者针下的感觉(沉紧),病人可以有感觉,也可以无感觉;针感是针刺后病人的感觉,医者可以有得气针下沉紧的感觉,也可以针下无任何感觉。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主操作“紧按”“紧提”整个行针全部过程,都是在保持得气(针下沉紧)状态下完成的。所以,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取热、取凉基础针感,不能脱离“得气”,以“得气”为基础阐述取热取凉的基础针感,会更完善。同时应不断总结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操作在同一穴位,不同穴位取热、取凉出现的针感规律和特异性,得出取热、取凉基础针感的普遍性。
5.指力
一般认为指力与刺激量有密切关系,指力重刺激量大,指力轻刺激量小。指力是指手指的力或指、腕、臂的合力。在指力的研究方面也出现了指感、意、气等概念。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主操作中的“紧按”“紧提”包含有“力贯针中,力随针入”之意。我们主张力(指力)、针(载体)、气(得气)的统一,但此“力”应以医者针下的感受为基准,强度与针下沉紧的程度成正比,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而针上(手或手以上)的感觉,包括食指、大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上肢肌群的变化等,不能排除含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意识。在临床上要正确看待指力,但不要迷信指力。
笔者曾对数例取热针法的临床观察,同一病人,同一穴位,同一时间(隔日),同一地点,治疗环境、病人状态(饮食起居等)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照观察,每人共针4次,均指弹进针0.5寸左右,得气(针下沉紧),病人有胀感,次用指腕合力紧按(按留针法);
次用食指指腹下按针柄上端(按留针法),没使指力,操作均为.5min,结果4次操作均出现针下热感,热感的程度和面积基本相同(患者自述)。
6.关于“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成功与否的标志
有学者把病人有热感(局部热、针下热、全身热体温升高)或凉感(局部凉、针下凉、全身凉体温降低)作为衡量手法成功的标志。
实际在临床上求凉求热不是目的,应以能否达到补泻来衡量手法的成功与否。
没求出热、凉不等于没有补泻,总的来说凉热的出现,除与操作方式、手法娴熟程度、操作时问、有效刺激量有关系之外,与病情(病者机体的机能状态)有密切关系,临证辨清寒热,有助于凉热的出现。
《金针赋》《针灸大成》时代“烧山火、透天凉”取凉取热之有准,今时难取得烧山火之热,透天凉之凉,是因为那时的“顽麻冷痹”“肌热骨蒸”与今人程度有别,那时的毫针与今时的毫针更有粗细之分等。
总之,只要充分掌握领会《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紧按”“紧提”这一技术关键的含义和术式,以补泻为目的,客观对待取凉取热标志,用娴熟的手法和耐心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将脱去神秘外衣,成为每一位针灸临床医生的法宝。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邱雅昌董氏奇穴全息对应概念讲解视频课题介绍
“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传承于台湾、盛行于海外,近年来风行于世界。“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嫡传弟子杨维杰先生将“董氏奇穴”发扬光大,在海外针灸界影响深远,业界盛誉“董氏奇穴独步世界专治大病”。近几年“董氏奇穴针灸疗法”盛传于大陆,它以穴法、针法、诊法、心法、疗法为独门之功,其疗效迅速、易懂、易学,对治疗重症、急症、痛症有极佳效果,引起了针灸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和新技术推广项目。“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与普通针灸不同之处在于:1、临床效果惊人,取穴灵活机动,虽有定穴并无定点,常就病变反应取穴。、用针精要,一穴多病,临床从不超过六针,然每针之所至,立起沉疴,令人叹服。3、诊疗操作手法、思路、治疗模式清晰,不受时间及条件限制。4、经济、安全,见效快,学习掌握董氏奇穴疗法增强了医生诊疗水平和经济效益。为此中国针灸推医院在全国范围举办“董氏奇穴特色疗法临床应用研修班”,以满足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学习要求。
邱雅昌董氏奇穴第一部位针灸培训视频董氏奇穴“五特”概要
(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分布在手指、手掌、前臂、上臂、足趾、足背、小腿、大腿、双耳、头面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二)针法特色: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董氏针法内容有: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倒马、动气、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又体现了董氏针法的灵活性,乃董公高深绝学之一,此针法讲究治病无定穴,取穴无定处,注重疾病的外在感应,正所谓“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最为精妙处,乃董氏刺血针法,其特点:1、刺血以远处施针为主,甚合"泻络远针"之古义。、刺血部位遍及全身,划分许多特效刺血区,如心肺区、肝胆区、肾区等等。3、治疗范围广泛,特效速效,简单安全。
(三)诊法特色:正确的诊断及对穴性的了解,是应用董氏奇穴的关键所在。董公诊病,首看掌诊,次看面诊。董氏掌诊秘诀乃董门弟子习用的独门诊法,此中真诀需经口授心传,方可了然于胸。董氏掌诊之诊断结果是一种病机辨证,按照人体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依据掌诊分区的形色异常,将其辨证结果归类,然后据此选穴施治,此乃最为关键处。如患者掌上肺区出现气色反应,即可诊为肺虚,而灵骨、大白又有肺神经通过,故针此二穴必有显著效果。依法取穴,疗效奇特。
(四)心法特色:
1、全息通应:董氏奇穴针灸,属于多层次的全息针灸学,认为整体中任何一个独立部分,都影缩着整体的信息。诸多特效奇穴的创立,均与此原理有关。最常用的九种全息对应关系,可以囊括当前出现的许多全息针灸疗法,临证应用,变化无穷。
、同气相求:杨师又称之为"体应",是董氏奇穴在治疗方面最有针对性的发挥与创造。体应之要点为: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脉治脉,以皮治皮。如治疗各种骨刺,常用削骨针,必须贴骨扎针方有特效。
3、脏腑别通:脏腑别通,实乃脏腑气化相通。此一原理在董氏奇穴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如重子、重仙在肺经上,主治膀胱经之背痛;中白、下白在三焦经上,补肾作用极佳;木穴在大肠经上,治肝火旺极具特效;火包穴在胃经上,透过胃与心包通,治心绞痛特效。
4、络病理论:该理论源于《内经》,昌明于叶天士,董公又有更深入而精彩的发挥,其拿手绝活—“刺血针法”,即以络病理论为依据。对初病气结在经,经主气;久病血伤入络,络主血。董公以毫针通经调气,以三棱针刺络活血,使一些看似复杂的疑难重症迎刃而解,涣然冰释。
(五)治疗特色:“董氏奇穴针灸疗法”的治疗特色是取穴少,见效快,治疗范围广,对各种痛症、面瘫、鼻炎、哮喘、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结肠炎、耳鸣、耳聋、带状疱疹、丹毒、不孕症、妇科病等均有意想不到的疗效。如重子穴治久年背痛立竿见影;又如肾关穴治尿频;木穴治鹅掌风;妇科穴治不孕症;驷马穴治过敏性鼻炎及多种皮肤病;正脊穴及上三黄治各种骨刺;通关、通山、通天配合刺血针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下三皇治糖尿病;制污穴治久年恶疮不收口;叉三穴配足三里治暴聋;侧三里、侧下三里治三叉神经痛均有特效。
邱雅昌董氏奇穴手法操作教学视频学习内容
第一天:
1、董氏奇穴的分布及手法(刺血、倒马、动气与牵引)。
、董氏奇穴的理论与十四经理论比较。
第二天:
1、董氏奇穴一一部位到二二部位的穴位取穴法及主治介绍
、董氏奇穴三三部位到七七部位的穴位取穴法及主治介绍。
3、董氏奇穴七七部位到十十部位的穴位取穴法及主治介绍。
第三、四天:
1、董氏奇穴特殊诊断法。
(一)穴位理论:①奇正接轨论。②针证相对论。③穴位空间论。
(二)配穴理论:①专穴专用。②辨证用穴。③专穴配合辩证
、常见病治疗。
(一)、头面颈项:头部疼痛、眼的疾病、鼻的疾病、耳的疾病、口齿疾病、颜面疾病咽喉疾病、颈项疾病。
(二)、四肢躯干:上肢疾病、下肢疾病。
(三)、胸腹病:胸膜炎、肋膜炎、胸闷、大肠部胀痛、子宫发炎等。
(四)、腰背痛:背痛、肩背痛、脊椎骨刺、腰痛、肾虚腰痛、闪腰岔气等。
(五)、脏腑疾病:心脏病、肝胆病、肝硬化、肝炎、胆囊炎;肺病(肺气肿、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气喘等)、脾胃病(胃溃疡、急性胃痛、十二指肠溃疡、胃炎、食欲不振等)。肾、膀胱病(肾炎、水肿、肾结石等)。大小肠病(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出血、痔疮、盲肠炎、便秘等)。
(六)、其它疾病:前后阴病(阳痿早泄、龟头炎、尿道痛、遗精、小便出血等)。妇科病(子宫痛、输卵管闭塞、子宫肌瘤、阴道炎、月经痛、难痛、久年不孕、乳房胀痛等)。中风症(昏迷、半身不遂、四肢发抖、中风血压高等)。高血压、黄疸、糖尿、失眠症、发高热、癫痫、感冒、血管硬化、白血球过少、牛皮癣、青春痘、小儿夜哭、食物中毒等。
第五天:
1、疑难病治疗思路,疑难病的治疗没有定法,本班提供一些针对疑难病治疗的思路。
、董氏奇穴放血疗法示范。
3、共同讨论董氏奇穴的学习体会。
主讲专家
邱雅昌:中国针灸推拿协会副会长。医院副院长。台湾著名中医针灸专家。董氏奇穴疗法课题研究及授课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博士,教授。早年师从董景昌先生嫡传弟子,拜台湾针灸泰斗杨维杰为师,后再拜师中国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学习内科疑难重症。15年前医院开创董氏奇穴研究所,善用董氏奇穴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软组织损伤性疼痛、各种疑难杂症获得佳绩。
研修方式及证书
1、由邱教授亲自授课,并且现场示范教学。保证每位学员都能掌握董氏奇穴疗法。
、该研修班属国家一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授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I类继续教育学分证书或中国针灸推拿协会颁发的中英文对照学业证书。(可申请劳动部颁发全国通用高级按摩师证书及健康管理师)。
3、经医院决定,所有参会人员均颁发研究院结业证书,可以作为就业上岗的参考证明。
4、凭本研修班中推研究院证书自参会之日起4个月内,免费复习3次。(参加复习者必须带中推结业证书及身份证)
5、报到时交四张寸照片。欢迎各学员收集整理临床病例现场与专家交流。
时间:第三十六期:年8月10日—8月15日(10日全天报到)北京
年8月18日—8月3日(18日全天报到)广州
研修费及报名办法
1、研修费每人元(包括:资料费、光盘、证书费、合影以及三次免费复习的费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