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
年
大
吉
HAPPYCHINESENEWYEAR
中国历史上鱼类资源丰富,此中有很多优良的知名品种,影响深远。近些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水利工程的兴建,以及涸泽而渔。优质品种的自然产量基本已接近枯竭了。那么中究竟有哪些名鱼呢?文人骚客笔下的各种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有哪些我们还有机会能吃到呢?且跟随作者一起解读。
太湖银鱼
银鱼是淡水鱼,长约七至十厘米,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因而得名。产于长江口的体形略大,俗称“面丈鱼”、“面条鱼”。分类辐鳍鱼纲胡瓜鱼目银鱼科形态
银鱼,体细长,近圆简形,后段略侧扁,体长约12厘米。头部极扁平。眼大;口亦大,吻长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颌等长;前上颌骨、上颌骨、下颁骨和口盖上都生有一排细齿,下颌骨前部具犬齿1对。下颌前端没有联合前骨,但具一肉质突起。背鳍Ⅱ11~13,略在体后3/4处。胸鳍8~9,肌肉基不显着。臀鳍Ⅲ23~28,与背鳍相对;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行大鳞,一般为18~21个。背鳍和尾鳍中央有一透明小脂鳍。体柔软无鳞,全身透明,死后体呈乳白色。体侧各有一排黑点,腹面自胸部起经腹部至臀鳍前有2行平行的小黑点,沿臀鳍基左右分开,后端合而为一,直达尾基。此外,在尾鳍、胸鳍第一鳍条上也散布小黑点。 可以生活于近海的淡水鱼,具有海洋至江河洄游的习性。分布山东至浙江沿海地区,尤以鄱阳湖,长江口崇明等地为多。我国的太湖盛产银鱼。少数种类分布到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库页岛地区。太湖银鱼,历史悠久,据《太湖备考》记载,吴越春秋时期,太湖盛世产银鱼。宋人有“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将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清康熙年间,银鱼被列为贡品,与白虾、梅鲚并称“太湖三宝”。太湖银鱼春季在太湖边芦苇和水草茎上产卵,产期主要集中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时也是捕捞银鱼的汛期。东山有“五月枇杷黄,太湖银鱼肥”之说。
太湖银鱼种类很多,形成量产的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大银鱼、乔氏短吻银鱼、陈氏短吻银鱼和短吻间银鱼。大银鱼是体型最大的一种,太湖地区的渔民俗称这种银鱼为残鱼,也有人叫才鱼,最大身长可达到18厘米。不过普通的大银鱼身长也没这么长,一般要到十二月份产卵成熟时节,才能达到最大体长。大银鱼是太湖的主要经济鱼类,20世纪50年代就被列为重点资源保护对象。太湖地区俗称的银鱼,学名叫陈氏短吻银鱼,一般身长5至6厘米,产量占到了太湖银鱼的很大一部分,平常吃的也大多是这类银鱼。大银鱼和银鱼的产量,几乎可以占到太湖银鱼总产量的95%。除此之外,太湖里还有一种乔氏短吻银鱼,是太湖银鱼中身长最小的银鱼,也便有了小银鱼的俗称,一般身长3至4厘米。还有一种短吻间银鱼,俗称灰残鱼,一般身长有5至8厘米,在长江中下游等地比较常见,在太湖的数量已经不是很多。做法多样,适合蒸蛋羹、原只蒸、干炸、做汤。
龙江马哈
又叫大麻哈鱼分类辐鳍亚纲鲑形目鲑科大马哈鱼属形态
侧扁,略似纺锤形;头后至背鳍基部前渐次隆起,背鳍起点是身体的最高点,从此向尾部渐低弯。头侧扁,吻端突出,微弯。口裂大,形似鸟喙,生殖期雄鱼尤为显著,相向弯曲如钳状,使上下颌不相吻合。上颌骨明显,游离,后端延至眼的后缘。上下颌各有一列利齿,齿形尖锐向内弯斜,除下颌前端4对齿较大外,余齿皆细小。眼小,鳞也细小,作覆瓦状排列。脂鳍小,位置很后。尾鳍深叉形。生活在海洋时体色银白,入河洄游不久色彩则变得非常鲜艳,背部和体侧先变为黄绿色,逐渐变暗,呈青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8-12条橙赤色的婚姻色横斑条纹,雌鱼较浓,雄鱼条斑较大,吻端、颌部、鳃盖和腹部为青黑色或暗苍色,臀鳍、腹鳍为灰白色。到了产卵场时,体色更加黑暗。大马哈鱼分布在北太平洋的东、西两岸。中国以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为最多,图们江、珲春河、密江、绥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湾省的大甲溪也有分布。其捕捞季节为9-10月份,鱼群体长一般为53-81厘米,重为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左右。中国江河的大马哈鱼有3种:普通大马哈鱼(O.keta)、马苏大马哈鱼(O.masou)和驼背大马哈鱼(O.gorbuscha)。大马哈鱼是一种海河洄游性鱼类,它栖息于北太平洋肥育、生长。当它达到性成熟时,为了繁殖后代,一定要历尽千辛万苦,进入江河,上溯到产卵场生殖。在中国江河中产卵的大马哈鱼,每年秋季(9-10月)来临时,成群结队渡过鄂霍次克海,绕过库页岛,溯黑龙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不断前进,每昼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或急流瀑布,它从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挠和越过层层障碍,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适的产卵场所。大麻哈鱼在前进中为了越过瀑布或障碍物时,以其尾部竭力击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跃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达2-2.5米。由于它善于跳跃,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跃之意,并沿化为英语Salmon。
兴凯湖白鱼
分类
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鲌属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县东南中俄两国边境上。这个界湖分大小两湖。大兴凯湖湖面呈椭圆状,面积平方公里,北部属中国,南部属俄国,中国境内的小兴凯湖面积多平方公里,两湖之间有一宽约1公里的洪坝。
“兴凯湖大白鱼”是青梢红鲌(又名戴氏红鲌、达氏鲌)的兴凯湖亚种,(Culterdabryishinkainensis)仅生存于大兴凯湖,历史上曾占兴凯湖鱼获的绝大部分,“兴凯白鱼”由此得名。形态体形长、侧扁,口大、斜或上翘,腹面全部或后部具肉棱,背鳍具硬刺,臂鳍延长。成群栖息于淡水上层,以小鱼为食,是一种凶猛性鱼类。雌鱼3龄达性成熟,雄鱼2龄即达成熟,亲鱼于6至8月在水流缓慢的河湾或湖泊浅水区集群繁殖。产卵后大多进入湖泊摄食或在江湾缓流区肥育。幼鱼喜栖息于湖泊近岸水域和江河水流较缓的沿岸,以及支流、河道与港湾里。重量多在2.5-3.5公斤之间,大者可达5公斤左右。常与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绥芬河的滩头鱼并称“边塞三珍”。肉嫩味香,并有补肾益脑、开窍利尿药用价值,亦是国宴上的佳肴。(据《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记载:兴凯青梢红鲌,“发现于东北的兴凯湖。兴凯红鲌入选“四大名鱼”当非浪得虚名,由于兴凯湖湖水水质清洁,没有任何污染,占了地利因素;兴凯湖冬季寒冷,鲌鱼越冬前早早就要储备能量,因而冬捕的鱼脂肥味美,占了天时因素;又因为兴凯湖鲌鱼每年的生长季节相对较短,成长过程就比较长,肉质更加瓷实;而且兴凯湖鲌以兴凯湖白虾为食,味道尤其鲜美。集这些条件于一身,兴凯湖鲌鱼自然成了其他流域的大白鱼无法相比的珍贵品种。
在兴凯湖沿岸,有湖水炖白鱼的吃法。把活鱼剖腹洗净,放入锅中,加上湖水,清炖30分钟,佐以精盐、胡椒粉、香菜末。其肉鲜嫩,其汤色白如乳,精美异常,颇似北京密云水库侉炖鱼的吃法。还有一种传统吃法,先把白鱼放入锅内清蒸20分钟,然后出锅,去骨刺,阴干两天,肉成丝状。肉质洁白细腻,品位极佳。食用时,再放锅内蒸10分钟,用醋、酱油、姜丝、蒜、香油调为佐汁,蘸着食用,别有一种特殊风味,让人不忍释筷,这道菜更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赛蟹肉”。
樊口鳊鱼
武昌鱼(WuchangFish),俗称团头鲂、缩项鳊。据《武昌县志》载:鲂,即鳊鱼,又称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正是本头衔的由来。是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余亦较胜别地。”同时,以“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属名贵淡水鱼菜。又因为现代有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词句,使武昌鱼更为闻名遐迩。分类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形态
武昌鱼体高,侧扁,全体呈菱形,体长约50厘米,为体高的2.2~2.8倍。头很细小。口小,端位,口裂倾斜,上下颌等长,上盖有坚硬的角质,但亦易脱落。眼侧位,至吻端的距离较至鳃盖后缘的距离为近。下咽齿3行。鳃耙17~22,多数为18~21。侧线鳞50~60。背鳍条3,7,起点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鳍基部的距离为小,具有强大而光滑的硬刺;背鳍高度显著大于头长。胸鳍刚达到腹鳍的基部。腹鳍仅伸至肛门,腹鳍基部至肛门间有显著的腹棱。臀鳍条3,24~32,多数为26~28;无硬刺,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的垂直线下方。尾鳍分叉深,下叶较上叶为长。体呈青灰色,头的背面及体的背部较深,侧面灰色带有浅绿色泽,腹部白色,各鳍均呈灰黑色。 它生活于江河、湖泊中。平时栖于水的中下层。主要食物为苦草、轮叶黑藻,软体动物及湖底植物的碎屑、丝状绿藻、淡水海绵等。产卵期5~6月,此时雌雄两性的身上均有珠星出现。分布黑龙江、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河流中及洞庭湖、鄱阳湖、粱子湖等湖泊中。鄂城(今鄂州市)古称武昌,其西南有个六十万亩水面的湖泊,名梁子湖。梁子湖草丰鱼美。它的通江处为樊口。这里水势回旋,并有大小回流之分。“在樊口者曰大回,在钓台下者曰小回”(《武昌县志》)。唐代的元结有歌曰:“樊口欲东流,大江欲北来,樊口当其南,此中为大回。回中鱼好游,回中多约勾。漫欲作渔人,终焉得所水。”歌中所说的:“回中鱼”,即是武昌鱼。由此可知,武昌鱼喜欢生活在回流之中。
凌空武昌鱼得名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二六五年),末帝孙皓欲再度从建业(南京)迁都武昌。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两句“单谣”。于是武昌鱼便始有其名。不过当日所说的武昌鱼,可能不是专指樊口鳊鱼,但在武昌所产的鱼中以樊口蝙鱼为上,故后来就将其美名归于武昌。历代名流学者都有赞赏,它的名声也越来越著。武昌鱼性温,味甘。一九六五年武汉市饮食公司邀请名厨师在武昌大中华酒楼正式定名武昌鱼为地方味菜肴,并继承和发扬了历代名厨师烹调技艺,以湖北的土特产为配料,适当配以名贵海味产品,制造出多种不同的味型,色彩绚丽,味鲜汁浓,清蒸、红烧、油焖、花酿,干煸均美,尤以清蒸为佳。而最久负盛名的做法,是在清蒸之前,在鱼身上覆上一层猪网油,蒸熟之后,鱼的鲜味被猪网油护住,妙不可言。
松花鳌花
鳜,别称,桂鱼桂花鱼螯花(本头衔由来,多为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叫法)。唐朝人张志和有《渔歌子》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此鱼自古以来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很有影响。
分类辐鳍亚纲鲈形目鲈亚目真鲈科鳜属形态
本鱼是中国特产的一种食用淡水鱼,体侧上部呈青黄色或橄褐色,有许多不规则暗棕色或黑色斑点和斑块,腹部灰白,背部隆起,口较大,下颌突出,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状突出,下缘有4至5个大锯齿,背鳍一个,硬棘12枚,软条13至15枚,鱼鳞细小、呈圆形。鳜鱼的12根背鳍刺、3根臀鳍刺和2根腹鳍刺均有毒腺分布,若被刺伤后肿痛甚烈,发热、畏寒,为淡水刺毒鱼类中刺痛最严重者之一。鳜鱼性凶猛,属肉食性,以其他鱼类为食。一般生活在水草茂盛的静水或缓流中,冬季往往游到深水越冬。在松花江流域出产的鳜鱼,因江水水质高,生长周期长,而品质较之其他地方的更高,被当地人称为螯花,因其本身为肉食性,较其他鱼类稀有,并且味道格外鲜美,为当地四种名鱼“三花,一岛”之首。
鳌花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向为鱼中之佳品中国不少地方有以鳜鱼制成的菜式,清蒸方式较为普遍,也有较特别的作法,如苏州的松鼠桂鱼、徽州的臭桂鱼等。常见鳜鱼有翘嘴鳜、大眼鳜2种,外形极为相似,一般的鳜为此两种的统称。
黄河鲤鱼
鲤鱼,是我国淡水鱼中的佼佼者,而其中又以黄河鲤鱼为最佳。鲤鱼之得名,据说因“鳞有十字纹理,故为鲤。”(《本草纲目》)。自古以来,鲤鱼就有“诸鱼之长”、“鲤为鱼王”、“圣子”等美称。黄河鲤鱼特点:金鳞赤尾,色彩艳丽,外形美观,肉质细腻,营养丰富,俗称铜头铁尾豆腐腰,而在各地产的鲤鱼中格外出众。
分类辐鳍鱼亚纲鲤形目鲤科鲤属形态
本鱼体侧扁而肥厚,具须2对,吻须短,颔须长。野生种体金黄色,养殖鱼背部黄绿色,腹部淡黄色;各鳞形成网目状斑纹,各鳍微黄色,尾鳍浅叉形,背鳍硬棘3至4枚;背鳍软条17至23枚;臀鳍硬棘2至3枚;臀鳍软条5至6枚;脊椎骨36至37个。栖息于河川中下游、湖沼、水库等水流静止的地区,尤其喜好富营养之底层或水草繁生之水域。对环境的忍受力强,能在低温及溶氧下生存,性活泼而善跳跃。属杂食性,以藻类、水生植物及底栖动物等为食。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鲤鱼就被当作贵重的馈赠礼品。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得子,鲁昭公送鲤鱼作为贺礼。因此,孔子为其子取名曰孔鲤。在相传为孔子纂集的《诗经》中,已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诗句,而古籍中的“河”就是专指黄河的。汉代也有不少诗文提到鲤鱼,例如“就我求珍肴,金盘烩利于鲤鱼。”(《羽林郎》)就是将鲤鱼作为美肴来称颂的。到了唐代,鲤鱼的身价倍增,高到了不准食用买卖的地步。因为“鲤”与“李”谐音,所以鲤鱼也就随着李唐王朝飞黄腾达了一个朝代。山东孔府历史上也有不吃鲤鱼的禁忌,因为孔府第二代祖先就名鲤。不过他的后代也想吃鲤鱼,便起个特异的名叫“怀抱鲤”(此菜如今可在济南《孔膳堂》中吃到)。或者干脆将鲤鱼改名叫“红鱼”。鲤鱼鲜嫩肥美,营养丰富。《食疗本草》称:“将鲤鱼煮汤食,最有补益而利水。”《枣林杂俎》称:“黄河之鲤,肥美甲天下。”所以在沿黄地区到处都有烹烧鲤鱼的餐馆。济南地处黄河南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沿黄大城市,因此,烹烧鲤鱼而终至形成独特的地方风味,是很自然的。
济南名菜“糖醋黄河鲤鱼”,历来都被尊称为山东名菜之首,其地位之高,由此可知。另外,用鲤鱼烹制的菜肴还有“棒子鱼”、“瓦块鱼”、“红烧鱼”、“干烧鱼”等,不过“糖醋黄河鲤鱼”名气最大。另外,河南鲤鱼鲤鱼焙面"是开封的传统隹肴之一,久负盛名。焙面也称龙须面。据《如梦录》记载:明清时,开封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筵客吃龙须面,节礼送面"。当时制作"龙须面"。只是用水煮熟,后改炎焙制的方法。故称为"焙面"。鲤鱼焙面也是鲁菜-豫菜经典名菜,由"糖醋熘鱼"和"焙龙须面"两道名菜配制而成。传说,清代慈禧太后逃难时停留在开封,开封府名厨贡奉"糖醋熘鱼"和"焙面"。慈禧见状后,心血来潮说道,鲤鱼静躺盘中,大概是睡着了,应该给它盖上被子,免得受凉。随之起筷将"焙面"覆盖鱼身,"鲤鱼焙面"从此传为佳肴了。其特点是色泽枣红,软嫩鲜香;焙面细如发丝,蓬松酥脆。
鱇浪白鱼
俗名抗浪鱼、洞鱼、网鱼,原名鱇浪白鱼,抗浪鱼是抚仙湖的主产鱼类,也是抚仙湖的特产.它们常喜栖息於深水鱼洞或沙砾之中,因能在风高浪涌的湖水中生长,当地人民便称之为”抗浪鱼”.本鱼属高原寡营养型湖泊狭生型种类,虽个体不大,但味极鲜美,产量较高,在学术研究上及经济上均具有相当价值。分类属鲤形目鲤科白鱼属形态
本鱼体略侧扁,呈狭长的纺锤形。头长,吻尖,口端位,口斜裂,向上。体被薄圆鳞,侧线位于体侧中线稍下,前端略下弯,自腹鳍基部起至肛门具腹棱。背鳍无硬棘,起点位于体长之中部,胸鳍短小,腹鳍位于背鳍起点相对处,臀鳍位于背鳍末端的相对位置之后。鱼体背部暗绿色,体侧下半部及腹部为银白色,鳍条成深灰色。本鱼属小型鱼类,体长通常为11至15厘米。生长缓慢,产卵期在4至8月。性成熟早,但雌雄个体成熟年龄不同,雄早于雌。卵产于水流缓慢、水质清澈、石砾或细沙底质的沟溪洞穴内。产黏性卵,附着于砂砾上。卵圆形,卵径1.2厘米,在流水中孵化,当水温在22至25℃时,约需小时即可孵化。本鱼以浮游动物为食,主要摄食桡足类、支角类和轮虫,亦食落入水中的空中昆虫和鱼卵。
大概由于鱼类喜欢逆流而上的特性在抗浪鱼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所以才被称之为“抗浪鱼”。就是巧妙利用了抗浪鱼这一显著特性及其产卵期“来三去七”的特性,当地渔民发明了一种特有的捕鱼法:车水捕鱼法。用水车把水抽向引水渠,抗浪鱼便自动游入渔民特制的鱼篓中。云南抚仙湖因湖水深,风浪大,湖中的挺水植物和浮游植物不易生长,浮游生物以及底栖生物如螺蛳、蚌、虾也很少,只在沿湖浅水一带才有生长。这种多风的水域环境,使湖内主产抗浪鱼,也是抚仙湖的特产。在澄江至江川公路西侧百米处有座碧云山,碧云山下往北1.5公里,有一个明星鱼洞,每年3-9月,是捕捞抗浪鱼的主要季节,可品尝到铜锅煮鲜鱼的风味小吃。抗浪鱼在当地的做法,一般出水后,直接倒入锅中,加入湖水,直接煮,不用加葱姜去腥。这种原始的做法能尝到抗浪鱼自身鲜美的味道,极受欢迎
大理弓鱼
为鲤科属的鱼类,俗名竿鱼、弓鱼,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洱海及其附属水体中等,一般栖息于湖区静水水体。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大理。大理裂腹鱼为云南大理洱海特产的一种经济鱼类,历史上占洱海渔获物的30%左右,体型虽不大(,但产量很大。肉厚多脂,营养丰富,肉味腴美;其鱼卵与裂腹鱼亚科的许多种类不同,卵无毒,味美,可供食用,向称为云南名产。分类辐鳍鱼亚纲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弓鱼属生态
弓鱼的鱼类学名称叫裂尻鱼,亦称大理裂腹鱼。体侧扁,长达25厘米,银灰色,口端位无须,下颌前缘无角质突起。咽齿三行,鳞细,肛门两侧及臀鳍的鳞稍扩大,侧细鳞80—毫米,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传统的介绍则十分简略、概括,如《南园漫录·工鱼》中介绍道:“大理出鱼,细鳞而纤长,长不盈尺,多腹腴而味美,名曰工鱼。”《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云:弓鱼“出洱海,如鲦而鳞细,长不盈尺。”以上两种书为古人所撰,不必苛求。《新纂云南通志·物产考》是近人新撰,也只是重复古人的意思:“工鱼,一作公或弓。鱼似鲦而鳞细,长不盈尺,肉细刺少,子腴美,可腌食。”丝毫没有吸收鱼类学的研究成果,也许修纂者根本就不知道弓鱼在鱼类学上属于何种鱼类,所以才照抄前人的文字。倒是清人檀萃的《滇海衡志》还有新发现:“禄劝易龙河亦出此鱼。”易龙河属金沙江水系,出裂腹鱼并不奇怪。 弓鱼又称工鱼,因跳跃时形似弓,故得名。弓鱼早在唐代就作为贡品远送长安,故又有“贡鱼”之称。明代谪居云南的著名学者、状元杨慎,把弓鱼赞为“鱼魁”。弓鱼其色如银,形体呈圆背长条状,无鳞少骨,成鱼每条重2两一3两;肉质细嫩,食味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古书图书集成·禽虫典》记载弓鱼:“出洱海,如鲦而鳞细,长不盈尺。”《新纂云南通志·物产考》:“工鱼,一作公或弓。鱼似鲦而鳞细,长不满尺,肉细刺少,子腴美,可腌食。”弓鱼的丰产期在春季桃花盛开时,食法以清汤加青蚕豆米与鱼共煮,这种烹调方法菜名“桃花鱼”。清代大理学者师范写的“内腹含琼膏,圆脊媚春酒”,说的就是春食弓鱼的盛事。历史上洱海弓鱼产量极多,60年代还用汽车把腌制好的成吨弓鱼,从滇缅公路运到昆明,再转运省外,或西出缅甸销往东南亚国家。70年代后,因洱海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弓鱼产量急剧减少,现已很难吃到。近年来,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开展保护、管理、科研等工作,在洱海上游河道已有少量的繁殖。
青海湟鱼
湟鱼是青海湖中的特产,以其鲜嫩味美而著称高原。它在鱼类中属鲤科,学名叫做“青海湖裸鲤”。分类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裸鲤属形态
湟鱼全身裸露,几乎无一鳞片,体性近似纺锤,头部钝而圆,嘴在头部的前端,无须,背部灰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淡黄色,身体两侧有不规则的褐色斑块,鱼鳍带淡灰色或淡红色。也有个别全身呈浅黄色或深绿色的。多年人为的滥捕已造成青海湖湟鱼的大量锐减,由于全球变暖,大气干旱,降水减少,加之青海湖水位年年下降,含盐量和碱度不断上升,湟鱼的生存受到很大影响。目前,青海湖湟鱼资源已不足开发初期的十分之一。从年开始青海省政府已进行了3次封湖育鱼措施,年又第四次下令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为期10年。在青海湖,每年的春夏之交,湖内湟鱼的洄游是一件令当地人期待的大事,它意味着接连数月的满目苍黄和零下数十度的严寒已经过去,大地又将是一片葱茏。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冰雪渐渐消融,雨水增多,各条入湖河流的来水量也开始增加。启程的时间到了,湖内的产卵亲鱼开始在环湖各大河流的河口地带集结,然后成群地逆流而上,向着它们世代相传的产卵圣地进发。
起初,只见少量鱼群走走停停,溯河而来,接着大批的鱼群涌了上来,数不清的黑色纺锤形身体以及淡黄色鱼鳍瞬间塞满了河道,河水顿时暗了下来,河道里流得仿佛已不是水,而是湟鱼。它们排成纵队,穿过怪石嶙峋的河底,聚集在河水相对平缓的地方,休息,积蓄力量,准备迎接前方漫漫征程中的艰险阻隔。湟鱼是青海湖独有的鱼类。“水中绕有鱼类,色黄无鳞……”这是关于湟鱼的最早记载,见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西宁府新志》中。无鳞的特征为它赢得了“青海湖裸鲤”的学名。“其实,在它们的肛门、臀鳍两侧和肩带部位还有稀疏的特化鳞片。”48岁的史建全是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主任,他告诉我们,湟鱼的祖先是黄河鲤鱼,原本是有鳞的。13万年前,青海湖因地质运动成了闭塞湖,后来演变成咸水湖。为适应日渐盐涩的湖水,黄河鲤鱼的鳞片逐步退化。据说:“湟鱼每年只长1两肉”。
剑骨雅鱼
雅鱼,学名重口裂腹鱼。雅安名特产之一,是中亚高原山区特有的品种,又称“丙穴鱼”。产于青衣江(雅安段)周公河,故称雅鱼。鱼形似鲤而鳞细如鳟,体形肥大,肉质细嫩,砂锅雅鱼为当地名菜。相传,清代上贡慈禧,太后赞美为“龙凤之肉”。相传雅鱼乃女娲补天时从其身上遗落的宝剑入水所化,所以雅鱼天堂骨形似宝剑,正是本头衔的来历。我也不知道对不对,反正头衔写着“剑骨”。分类幅鳍亚纲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裂尻鱼亚属形态
雅鱼,又名丙穴鱼、嘉鱼、丙穴嘉鱼,学名裂腹鱼,有齐口和重口之分,裂腹红尾,形似鲤而鳞如鳟,源产于雅安周公河。雅鱼体长,稍侧扁,头呈锥形,口下位,呈马蹄形。上下唇为肉质,肥厚,下唇分3叶;较小个体的中间叶明显,较大个体中间叶极小,被左右下唇叶所遮盖;左右两叶宽阔,成为后缘游离的唇褶。唇后沟连续;下颌内侧轻微角质化,但不成为锐利角质缘。须2对,约等长或颌须稍长,吻须达到眼前缘或超过,颌须末端超过眼的后缘。鳞细小,排列整齐,胸部和腹部有明显的鳞片,臀鳍和肛门两侧具有覆瓦状的较大鳞片,鳃孔后面侧线之下也有数片大鳞,鳃孔后面侧线之下也有数片大鳞。背鳍刺弱,但后缘具有锯齿。体上部青灰色,腹部银白,在部分较小的个体中上部出现有黑色细斑,尾鳍淡红色。在生殖期间,雄鱼头部出现有白色的珠星。分布于长江干支流中,尤以嘉陵江、岷江、沱江水系的峡谷河流中见多。此种鱼肉质肥美,富含脂肪。生长较快,个体也较大,一般可长至1-3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产量丰富,在产区的产量仅次于齐口裂腹鱼。在雅安一带,与齐口裂腹鱼统称“雅鱼”,与齐口裂腹鱼同以“雅安砂锅鱼头”而闻名四方。除肉可食用外,其卵虽有毒,煮熟后也可食。系长江上游各支流水系中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当地发展中小型水体养殖业的放养对象。
雅鱼肉质细嫩鲜美而深受人们喜爱,成为历代贡品,与雅女、雅雨并称“雅安三绝”。用荥经砂锅烹制的“砂锅雅鱼”、“雅鱼全席”被誉为雅安名菜、川味上品。唐朝诗人杜甫咏诗赞曰:“鱼知丙穴尤为美”。雅鱼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生理构造、绝佳的鲜美口味而久负盛名。由于雅鱼繁育生长环境要求独特,自然繁殖成活率低,再加之人为因素的影响,雅鱼数量很少,雅鱼已被列为四川省二级保护鱼类。民间关于雅鱼的各类传说更是广为流传。相传雅鱼乃女娲补天时从其身上遗落的宝剑入水所化,所以雅鱼堂骨形似宝剑。又传,雅鱼头骨暗藏一柄“宝剑”,为战国时苏秦离间诸国后,车裂生亡,其佩剑滑落江中,为雅鱼收藏,以至于成为日后奖赏雅鱼的“防伪标记”:有剑则真,无剑则假。
具考证雅鱼是历代宫廷的贡品,在雅安,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慈禧太后吃雅鱼封官的民间故事。当年在慈禧宫,各地官员进贡的食品千千万万,而送去的能被慈禧太后吃到了算是幸运之极。据说当时的雅州府送了不少次雅鱼,但都没有机会送到慈禧身边。那年初春,雅州府官员带着雅鱼和厨师亲临京城,花去些银两打通关节,慈禧才吃上了雅鱼。[1]在细嚼慢咽中品出别具一格的风味后,慈禧连连称赞雅鱼肉质鲜嫩,味美无穷,比龙胆凤肝还好!这以后,慈禧几乎每月都要吃一次雅鱼。后来雅州府的那位官员升级了,就连那位厨师也受到了提拔。雅鱼因为生活在激流中,以鲜活的水生物为食,其肉细嫩鲜美无比。
九龙芦鳗
花鳗鲡它是鳗鲡类中体型较大的一种,身体粗壮,腹鳍以前的躯体呈圆筒,后部稍侧扁,总体看来身体延长呈棒状,很像硕大的鳝鱼,所以俗称其为“鳝王”。濒危等级:濒危,是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它可以较长时间离开水中,所以有时还在夜晚登上河滩,在芦苇丛中捕食青蛙、鼠类等较大的动物,故有芦鳗之称。分类辐鳍亚纲鳗鲡目鳗鲡亚目鳗鲡科鳗鲡属花鳗鲡形态
花鳗鲡体形似鳗鲡,吻圆钝,眼间隔宽平,稍大于吻长。唇褶宽厚。鳞排列呈席纹形鳞群,鳞群互相垂直交叉,隐埋皮下。侧线中位,侧线孔明显。奇鳍互连;背鳍低而长,始点与臀鳍始点间距大于头长。脊椎骨~块。体灰褐色,腹面白色,体及鳍上具云状花纹,并有大小均匀的灰黑色斑点;背鳍和臀鳍后部边缘黑色。花鳗鲡为典型降河洄游鱼类之一。生长于河口、沼泽、河溪、湖塘、水库等内。性情凶猛,体壮而有力。白昼隐伏于洞穴及石隙中,夜间外出活动,捕食鱼、虾、蟹、蛙及其它小动物,也食落入水中的大动物尸体。能到水外湿草地和雨后的竹林及灌木丛内觅食。其觅食区在菲律宾可达海拔.9米的山溪。在中国能达浙江天台山、北雁荡山、南雁荡山,福建韩江上游的长汀和海南岛昌江姜园等山溪。它可以较长时间离开水中,所以有时还在夜晚登上河滩,在芦苇丛中捕食青蛙、鼠类等较大的动物,故有芦鳗之称。每到冬季降雪时,也常见它在岸边浅滩等处活动,因而又称为雪鳗。花鳗鲡是一种典型的降河性回游鱼类,性成熟后便由江河的上、中游移向下游,群集与河口处入海,到远洋中去产卵繁殖。孵出的幼体呈透明的柳叶状,俗称为柳叶鳗,慢慢向大陆浮游,在进入河口前变成像火柴杆一样的白色透明鳗苗,俗称为鳗线或玻璃鳗。然后再逆流而上,返回大陆淡水江河溪流中发育成长。生长、肥育期间,它栖息于江河、水库或山涧溪谷等环境中,尤以水库中为多。白天通常隐居在洞穴之中,夜晚才出来活动、捕食。它的性情较为凶猛,主要以鱼、虾、贝类、蠕虫等动物为食。能到水外湿草地和雨后的竹林及灌木丛内觅食。
花鳗鲡在其一生的生命活动中有一种周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的迁徙运动,称为洄游。洄游是一种适应现象。凭借着这种活动,可以满足它们在某一个生活时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使个体的生存和种的繁荣得到可靠的保证。花鳗鲡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及以南的钱塘江、灵江、瓯江、闽江、九龙江、台湾到广东、海南岛及广西等江河;国外北达朝鲜南部及日本纪州,西达东非,东达南太平洋的马贵斯群岛,南达澳大利亚南部。
泰山赤鳞
泰山赤鳞鱼又名螭霖鱼、时鳞鱼、斑纹鱼。《泰山药物志》记载“本品因螭头喜霖而得名”。是泰山的著名特产,鱼类中的稀世珍品。泰山赤鳞鱼是一种小型野生鱼类。属鲤科,突吻鱼属,种名为多鳞铲颌鱼。分类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突吻鱼属形态
泰山赤鳞鱼,又名螭霖鱼,石鳞鱼、时鳞鱼、斑纹鱼,是泰山泉水哺育的珍贵山区淡水鱼,为中国鱼类珍品,成鱼长不过二十厘米,肉质细嫩,其味鲜美而不腥,为名贵肴馔,还可药用。自然条件下,该鱼生活在海拔~米的泰山山涧溪流中,成鱼长不足20厘米,重不过百克。体侧偏,腹部圆,头小吻钝,口下位,呈新月形,上唇有极少的须2对。体暗褐色,腹白,背部微显兰色。体被细鳞,两侧鳞片微黄,背鳍、尾鳍灰黄色,其他诸鳍桔黄色。生殖季节雄鱼色彩明显,鳍呈吉红色,吻部及臀部缀以白色珠星。体色随环境而变,或深或浅,对声音变化反应灵敏、行动敏捷,一遇到外界刺激即迅速逃入石下。赤鳞鱼为宋以来历代皇家贡鱼。清满汉全席中即有:清炸赤磷鱼。赤鳞鱼生长在泰山海拔米--米之间的山涧溪流中,亦有“赤鳞鱼东不过麻塔,西不过麻套”(麻塔,麻套均为地名),喜活水,安静,气温适宜无任何污染的环境,且极其胆小,听到脚步声或见到人影晃动,便迅捷的游入石缝中躲藏,非常难以逮到。泰山赤鳞鱼随环境不同身体呈现不同颜色的变化,颇具观赏价值。加之古老的神话传说,令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对其推崇备至。李白曾有诗:“鲁酒瑚珀色,汶鱼(赤鳞鱼)紫锦鳞”赤鳞鱼以金黄色为上品,曰“金赤鳞”,银白色曰“银赤鳞”,脊背为豆青色曰“豆赤鳞”,脊背为黑灰色曰“草赤鳞”。“草赤鳞”少次,较长见,“金赤鳞”最为少见。以上几种赤磷鱼,在夏天将其放在大石上,烈日下暴晒鱼肉化为油,仅存鱼骨和鱼皮。具《泰安史志》记载,“赤鳞鱼是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御膳中珍馐佳品。”年5月毛泽东主席视察江南路过泰安火车站时,当时的县委书记,县长到火车上汇报工作,并带了一桶(帆布桶且盛装山泉水便于赤鳞鱼存活)泰山赤鳞鱼送给毛主席。
松江鲈鱼
松江鲈鱼是一种在海水中繁殖孵化在淡水中生长育的降河洄游性小型鱼类,自古,四鳃鲈因松江而名、名闻四方。松江四鳃鲈是一种小型鱼类,是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位列“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首,有着“江南第一名鱼”之美称。分类鲈形目杜父鱼科松江鲈鱼属形态松江鲈头及体前部宽且平扁,向后渐细且侧扁。头大,头背面的棘和棱被皮肤所盖。口大,端位。上、下颌,犁骨和颚骨均有绒毛状细牙。眼上侧位,眼间距较狭下凹。前鳃盖骨后缘有四棘,上棘最大,端部呈钩状,翘向后上方。鳃孔宽大。前鳃盖骨后缘游离突起似一鳃孔,体裸露无鳞,有粒状和细刺状的皮质突起。背鳍2个,在基部稍相连,起点在胸鳍腋部上方,后端近尾鳍基部。臀鳍长,无鳍棘。胸鳍宽大,椭圆形。腹鳍狭小,基部相互靠近。尾鳍截形,后缘稍圆。奇特的鳃盖体背侧黄褐色、灰褐色,腹侧黄白。其体色可随环境和生理状态发生变化。体侧具4条暗褐色横带,吻侧和眼下各具1条暗带。成鱼头侧前鳃盖骨后缘为桔红色,在鳃盖膜上各有2条桔红色斜带,繁殖期尤为鲜艳。臀鳍基底具一纵行的桔黄色条纹。腹鳍灰白色,其余各鳍均黄褐色,并有几行黑褐色的斑条。第一背鳍前部、胸鳍和尾鳍基部各具1黑褐色斑块。在繁殖季节,成鱼头侧鳃盖膜上各有2条桔红色斜带,似4片鳃叶外露,由此得名“四鳃鲈”。两性外形略有区别:雄鱼头部宽大,吻圆钝,具尿殖乳突,体色较深;雌鱼头部狭长,吻稍尖,无尿殖乳突,体色较浅。
松江鲈鱼是一种在海水中繁殖孵化在淡水中生长育的降河洄游性小型鱼类,在水域中营底栖生活,白天潜伏水底,夜间活动,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区域生长肥育。4~11月份,生活在淡水中的幼鱼和成鱼,经常栖息在有微流水,水质清新,饵料生物丰富,水较深又有隐蔽物的场所。一般喜在石砾或贝壳成堆处筑巢,并守候猎食过往的饵料生物。到10~11月份,性腺即将发育成熟的成鱼,开始从淡水水域游向通海的河口和浅海产卵场所,进行生殖洄游。亲鱼到达产卵场后,即寻找适合繁殖的沙滩或沙礁滩,在贝壳较多的潮间地带筑巢,并在其内进行交配、产卵和孵化仔鱼。4~6月份,仔鱼在海水中生长发育成幼鱼后,即随着海水潮汛经河口溯河洄游至内陆淡水水域。松江鲈鱼属广温广盐性鱼类,适宜水温为3~33℃,且对低温适应能力较强,在-0.9℃时仍可正常生存。因其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故可在淡水,半咸水,海水中都能正常生长.松江鲈鱼属凶猛I生肉食鱼类。其食物主要有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挠足类、水生昆虫、底栖动物、虾类和鱼类等.
松江鲈鱼与黄河鲤鱼、松花江鳜鱼、兴凯湖白鱼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名鱼,肉质细白肥嫩,久煮不老,肉中无刺,味道极其鲜美,自古被誉为鱼中的珍品佳肴,受到人们的欢迎。它作为沪杭一带的名菜,早在魏晋时就很有名,隋朝时,已经成为东吴一带的贡品。在我国的历史上赞誉松江鲈鱼的史籍,诗文和词赋等甚多,流传深远。例如宋朝范仲淹有诗咏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梅尧臣也有诗歌之:“直须趁此筋力强,饮粳烹鲈加桂姜。”陆游吟咏鲈鱼的诗句更多:“空怅望,鲈美菰香,秋风又起。”当他宦游蜀中时,又写道:“十年流浪忆南烹,初见鲈鱼眼自明。”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松江时吃了鲈鱼羹,赞不绝口,将其誉为“江南第一名鱼”,令知府年年进贡。从此,松江鲈鱼更是名扬中外,每有贵宾,如年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年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等,访问上海和江、浙一带时,都要点名提出品尝“鲈鱼羹”的要求。松江鲈鱼原来并不少见,在50年代,秋季汛期时,捕获量可达万斤。松江上点年纪的人可能都尝过四鳃鲈。书上说,四鳃鲈鱼有几十种做法,但现在知道的只有几种。已知的做法包括莼菜四鳃鲈鱼羹、四鳃鲈鱼炖蛋、青雪笋片四鳃鲈鱼汤等,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莼菜四鳃鲈鱼羹。如今松江地区只有3位80岁以上的老厨师知道这道菜的做法。
子陵鲥鱼
鲥鱼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因每年定时初夏时候入江,其他时间不出现,因此得名。产于中国长江下游,以当涂至采石一带横江鲥鱼味道最佳,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古为纳贡之物,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长江三鲜”。东汉名士严光(子陵)以难舍鲥鱼美味为由拒绝了光武帝刘秀入仕之召。因其地有严子陵钓台,当地别称为“子陵鱼”。是为本头衔来历。分类辐鳍鱼纲目鲱形目鲱科鲥属形态
鲥鱼体长椭圆形,长约24厘米,大者达50厘米以上。头侧扁,前端钝尖,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后端达于眼后缘的下方。鳃耙细密。鳞片大而薄,上有细纹;无侧线,体侧纵列鳞41~47;横列鳞16~17。腹部狭窄,腹面有大形而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的边缘,腹鳍前为17~19,腹鳍后为12~15。腹鳍极小,胸鳍、腹鳍基部有大而成长形的腋鳞。背鳍17~18,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18~20。尾鳍深分叉,被有小鳞。休背及头部灰黑色,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和腹部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尾鳍边缘和背鳍基部淡黑色。
鲥鱼对水温要求较高,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2摄氏度,低于7摄氏度或者高于30摄氏度时就不摄食并出现死亡,在水中总是不停游动。性成熟年龄一般为3+龄。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生殖群体由海洋溯河作生殖洄游,在5-7月,当水温达28℃左右时,即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缓流、沙质底的江段繁殖。产卵时间多在傍晚或清晨,生殖后亲鱼仍游归海中。幼鱼则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觅食,至9-10月才降河入海。鲥鱼在长江的产卵场,比较集中在鄱阳湖及赣江一带,少数逆水而上到洞庭湖入湘江,极少数上溯到宜昌附近。在珠江,则主要在西江下游江段产卵,上溯可达广西桂平。鲥鱼入江河产卵时鱼群集中,形成捕捞旺季。鲥鱼为滤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为主食,有时亦食硅藻及其它有机物的碎屑;但在生殖洄游期间,亲鱼很少进食。鲥鱼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未被列为中国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名录,但由于其数量骤减,越来越受到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北京白癜风专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