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陈女士弯腰拿东西时,突然感觉天旋地转,头晕到不分东南西北。她试着闭上眼睛,并左右摇摇头,突然一阵恶心袭来,胃里翻江倒海,开始吐了起来……
虽然这种晕眩、呕吐的感觉只维持了十几秒,但这短短的十几秒却让陈女士十分难受。
陈女士不敢大意
医院查看
于是,陈女医院就诊,医生诊断陈女士为颈椎病引起的晕眩,并开了一些药品让陈女士回家服用。
但吃了几次药后,陈女士还是时不时会晕到吐胆汁。于是,医院再检查一下。
而这一次的检查
终于查明了陈女士头晕的原因
眼睛不由自主晃动医生诊断为耳石症11月10日,陈女士来到医院耳鼻咽喉科眩晕门诊就诊,刘春寒副主任医师根据陈女士的情况,安排她到眩晕门诊筛查。
检测室内,耳鼻咽喉科前庭功能技师李圳之帮陈女士带上前庭功能检测设备眼罩,一旁的电视屏幕出现了陈女士放大的眼睛——
陈女士的眼睛不由自主产生晃动,水平向右快速滑动,这是自发眼震,正常人在暗环境下大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自发眼震,在临床上<6o的自发眼震提示为阳性。而陈女士为假阳性自发眼震。
随后,李圳之技师又为陈女士做了变位试验。结果显示,陈女士出现位置性的典型眼震。医生明确诊断为“耳石症”。
“耳石症”是什么病?有4个重要属性耳石症,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
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
................................没看懂的小伙伴
再给大家科普一下!
耳石症还有另一个名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让人秒懂这个病症的属性。
?良性
表明这病是个“良民”,不会伤人性命。
?阵发性
表明它不会持续性眩晕。一般来说,每次眩晕时间不会超过60秒,但可能多次、反复发作。
?位置性
指的是它发病讲究“位置”,这跟耳石掉落的半规管(人的左右耳各有3个半规管)以及在半规管内的位置差异有关,比如有些人起床、躺下会眩晕,而有些人仅仅在床上翻身、低头或抬头就会诱发眩晕。
?眩晕
此“晕”不简单,会让人有一种全世界在眼前一秒转一圈的空间错乱感,还容易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恶心、呕吐、走路不稳等症状。
“耳石症”发作时
非常折磨人
但其治疗方法却很简单只需要几个动作
将“离家出走”的耳石送回原来的位置耳石症的治疗,不需要打针和开刀,只要通过做几个动作就可以治疗好。医生表示,通过将改变患者头部和身体姿势,使其成呈特定的角度和体位,将半规管内离家出走的耳石,送回原来的位置。
复位效果一般都能立竿见影,晕感减轻,效果显著,首次复位治愈率达78%以上。
医生称,假如一次没完全搞定,可再来一次。
李圳之技师为陈女士进行耳石复位
经过技师一番操作后
陈女士眩晕神奇般消失了
这下终于恢复正常了
年轻人为高发群体之一与压力大、低头有关医生表示,耳石症大部分原因不明(占50-97%),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近年来,耳石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年发病率高达10.7-/10万,终身患病率约为2.4%,尤其是年轻人也变成高发群体之一,这可能就跟潜在的血管机制有关。”
现在的年轻人,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睡眠不好、过度疲劳,可能正因为这些不良生活状态,使内耳的小动脉发生痉挛、缺血等情况,从而导致耳石症的发生。
再加上低头玩手机、用电脑,长期处于不良头位姿势,加重内耳血管痉挛、细胞缺血,使耳石更易脱落而致病。
此外,眩晕的病因
有上千种
耳石症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却非常容易被误诊
就像陈女士被误诊为颈椎病一样,很多耳石患者头晕以为是心脑血管疾病、急性肠胃炎、贫血、低血糖……
医生建议,眩晕患者可以挂号到眩晕门诊进行筛查病因,再分流到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诊治。
最后建议大家最好是尽量不要去低头玩手机、以及使用电脑就算是工作需要也要注意正确的姿势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