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家训记载
一、孝悌
石事当中,以孝为先,三纲五常,牢记心间。
长辈教诲,顺从是言,父母年高,服侍晚年。
二、立志
中庸之道,圣人所知,学习礼仪,方少年时。
要树雄心,须立大志,刻苦锻炼,德才双齐。
三、习静
学习文化,注重基础;静心研学,燥而不固。
杂念妄想;非学所图;专心致志,才学稳妥。
四、笃实
学习之道,始终如一;联系实际,养成道德。
浮泛之心,怎生要得;要想学成,务须达实。
五、求知
学海无涯,苦舟有沿;真知良知,慎思明辨。
同窗学友,虚心纳言;教师指导,铭记心间。
六、研机
机者事微,君子何为;自欺欺人,事之有危。
善恶分清,成败各归;善事多做,恶事不为。
七、正心
心有所念,不得其正;心有不正,谁人肯信。
为人忠恳,此乃本分;言而有信,承诺是金。
八、改过
过则勿惮,改则益人;人怎无过,日自三省。
谦能收益,满要招损;戒骄戒躁,力求上进。
九、不息
生命不止,学习不息;务在有恒,学有自得。
自觉好学,万苦可吃;边学边用,无人能及。
十、主敬
胸怀祖国,情系百姓;若无祖国,哪来家庭。
为国贡献,为民施敬;雄才伟略,景秀前程。
上饶县徐元杰其人
徐元杰遗像
徐元杰(-),字仁伯,号梅野,上饶县煌固镇黄塘村人,自幼聪慧,才思敏捷,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南宋时期上饶县仅有的一位状元。早从朱熹门人陈文蔚学,后师事真德秀。
徐元杰自幼志向高远,八岁求学于信州学堂,十三岁就读鹅湖书院,深受朱熹理思想的熏陶,十四岁时就写下了“荡荡乾坤纳百川,川流湍处有深渊,其中养得鱼龙在,鳞甲完时直上天”的诗句。后又师从真德秀学习正统理学,成为南宋朱熹理学代表人物之一,鹅湖书院名人录中载有徐元杰之名。由于勤奋学习,才学过人,于公元年考中进士第一,被理宗帝钦点为新科状元。
徐元杰小时候母亲徐氏为了挣学费供其上学,每天在家门口的老树底下拼命纳鞋底,最后导致眼瞎。这对小时候的徐元杰的心里刻下一道深深的烙印。于是,他从小就发奋读书。天黑了,因家里贫穷,便借助祠堂的长明灯来读书。传说此事曾感动了神仙,神仙见他如此勤奋好学,头顶仙灯照其夜读。
徐元杰首任镇东军节判官厅公事,办事认真,成绩显著,得到同僚的公认。他熹熙二年名为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淳祐元年,任南钦州(今福建南市)知州。因当时当地匪盗猖獗,百姓苦不堪言,到任后,徐元杰带领差人将匪盗魁首8人捕获问斩,百姓拍手称快,社会得以安宁。当地父老乡亲说:“候不来,我辈鱼肉也。”
徐元杰不但匡正驱邪,而且教化百姓,他重视教育,常到当地的南平书院为民众演讲朱子理学,对民间诉讼多以情理相劝,使双方心悦诚服,化干戈为玉帛。由于办事公道,所以深受百姓崇拜。不久,徐元杰奉治授左侍郎官。入朝奏事,忠诚如实,他对皇帝提出的问题,总是对答如流,得到皇帝的常识和同僚的称赞,遂任右侍郎官,拜太常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权中书舍人。
徐元杰为官期间,力主“排外患,修内政,安民心”他不避权贵,耿直敢言,“直声闻于朝”。权贵史嵩之违礼复起时,徐元杰据理力争,竭力阻止最终史嵩之未能得逞,他得到朝野的赞誉。
徐元杰因反对权贵,中毒暴猝。满朝官员和之学诸生大为震惊,纷纷前往吊唁,见状无不驻然而泣。呜呼,年仅五十有余,竟然国损忠良,民失救星。而后,皇上嘉封徐元杰为忠愍,并给其家属赐官田五百亩,缗钱两千,赐其子徐直谅为吏部尚书,其养子徐直芳为广东经略使,续刺授试起居郎,兼事讲,升至宝章阁学士,参赞督府军事。赐封徐元杰尸首葬上饶吉阳山,后徐直谅奉赐在黄塘建御书院。
徐元杰撰写的《梅野集》,其内容为礼子、讲义、序、记和诗词。作品体现了他和儒家理学思想在治理国家中的影响力,展现了他刚正不阿、秉性光明正大的风范,其诗词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百姓关心热爱的朴素情怀。他的代表作《湖上》被载入千家诗,并选入全国中小学阅读教材。他的文学思想已成为上饶本土的优秀文化遗产,宝贵的精神财富。鞭策着后人去除浮躁,理想和面对人生与自然,激励着后人更好的建设美好家园。
《梅野集》原文是徐元杰儿子徐直谅在宋景定元年知广东兴化军时刊刻成州,共二十五卷,因宋、元、明三个时期的变故,有部分已失散。明代《永乐大典》将留存的十三卷编入,清乾隆四十六年,由纪晓岚总纂的《四库全书》将其中十三卷收入。年上饶县在挖掘整理本土文化工作中,徐元杰后裔孚鹰,徐几强等人,设法将《梅野集》文言文译注成白话文,相继装订成精装本,为弘扬徐氏文化作出重大贡献。
徐元杰理宗绍定五年()进士,调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嘉熙二年(),召为秘书省正字,累迁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淳祐元年(),知南剑州。丁母忧去官,服除,授侍左郎官,迁将作监。三年,丞相史嵩之服父丧未满,有诏起复,元杰适轮对,力沮成命,迁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权中书舍人。五年,中毒暴卒(《全宋词》小传),传为嵩之下毒。官至工部侍郎,谥忠愍。有文集二十五卷,景定三年()由其子直谅刊于兴化,已佚。清四车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楳埜集》十二卷。事见本集卷首赵汝腾序、卷末徐直谅跋,《宋史》卷四二四有传。元杰自幼颖悟,读书过目不忘,为文落笔辄得奇语。师学朱熹。南宋绍定五年进士,累官至大堂寺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擢中书舍人。为官"远声色,节情欲","直声闻于朝"。杜范入相,徐元杰上书言事,慷慨陈词,力主排外患,修内政,保境安民。当时朝政汹汹,奸佞用事。淳右六年四月杜范死,六月徐元杰指爪忽裂,暴疾而亡。三学诸生,伏阙请愿,指系奸人毒害,御旨交大理寺审理,事竟不白。著有《梅野集》十二卷,传于世。
徐元杰在朝廷之上,乃国之栋梁,在家庭之下,是子之严父,他为教育后代立下了家训。
徐元杰家训家风的背景及来由介绍
徐元杰祖父从古良迁居黄塘,只不过是第三代,那时黄塘开族,周围没有教师,也没有学校。父亲秉承前辈先贤的期望,千方百计进行培养和教育。徐氏后裔在徐元杰家训的熏陶下,尽忠报国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灿烂的理学文化理念发扬光大。
徐元杰生于南宋,他为人耿直敢言,不避权贵。杜范入相,徐元杰上书日言事,慷概陈词,力主排外患,修内政,保境安民。当时朝政汹汹,奸佞用事,宋代的法度混乱无序。
徐元杰被理宗帝钦点为新科状元时,累累给“宋理宗”、宋度宗二位皇帝敬言,他的思想曾一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二位皇帝的主张。
宋理宗是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名赵昀,绍兴府人,宋皇室宗戚,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
宋度宗赵禥,原名赵孟启,年赐名孜,是宋朝第十五位皇帝,宋太祖十一世孙,宋理宗弟嗣荣王赵与芮之子,生母齐国夫人黄氏,宋理宗的侄儿。他在位时,朝廷政治十分腐败,百姓生活十分困苦,而赵禥自己却依旧穷途奢侈,荒淫无道,长期沉湎于酒色之中。南宋王朝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只有等着走向灭亡。
徐元杰认为刑是用来诛奸恶而威慑暴乱的,与皇帝主张治理国家先用法制禁令来引导,用刑来限制不法行为,使民众知道应该敬畏躲避而不至于自投法网。因此,政令、刑法是治理国家的手段,实在是一天也不能有所废弛。然而治理国家的根本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凭借手段而不探求根本,则不能感通民心善化民俗,使民众徒有免于刑罚的意愿,却未必真正有羞愧改过的想法。或者虽然不敢作恶,但作恶的想法其实未曾忘记。因此圣人论政刑,说:“百姓虽能免于刑罚,但无羞耻之心。”随即又说道德和礼教能触动民众的效果,能达到“使百姓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即所谓的羞耻之心,人人都有。
徐元杰奏皇帝说:今日的首要任务是要修持自身实德,任用人才是第一件大事,不可苟且偷安。皇帝说:是要修养真实的德性。他还奏道:就此而论,先修养自己的德行就可感动别人。《中庸》所谓的‘惟有天下最崇高的圣人是最聪明睿智的,能居王位而统率万民’。
可徐元杰自又极为谦逊,称自己懒散愚笨没有才能,滥充朝班,长时间被朝廷误选入侍,继又兼做外制,扪心自揣还自尽职,方任史官,还无补于国家的教化。
徐元杰说规矩就是法度,所以它是方正的。圣人熟悉道德仁义,随心而发,行为自然合乎法度,所以能从容自得,不待思勉就能合乎中道,广泛适应而无所不当,行取中庸而不放纵,不失常道,以此知道圣人的内心合乎天理。
徐元杰主张仁是人本心的全部特性,因此说仁就是人的本心,合起来说也是“道”。他曾经日夜反复探求孔门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根据,不但略微能知道圣人所传授学生的心法。大概是求道不如求心急切,求心不如求仁急切。他要求人要积累美好德行为基础,这才是求学的人首先要做的事。他推崇孔子生下来就懂得礼,也是由学习而达到的,所以用这个来勉励后人。他说学习的可贵就在于不停止。
徐元杰说父母爱自己的儿子,最担心他们生病。凡是作人家儿子的,能以父母所想而想,就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忧,那应当如何去做呢?如何注意自己身体呢?武伯未必能够注意自己身体,因此夫子这样告诉他,别让他的父母担忧他的身体。他说孝养父母的道理,和豢养犬马自然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作为人家的儿子,只是使父母衣食无忧而不真正从内心尊敬,二者毫厘之差却是天壤之别,因此夫子断然纠正说:“犬马在物质上都能有生存的保障。”极力说明不能真正尊敬父母的罪过,这样赡养父母和养犬马没有什么分别。子游在夫子门下求学,不一定有后世人不敬父母那样的过失,但是如果爱超过了敬,也会陷入不孝的境地自己却不知道,夫子因此这样提醒他。
徐元杰主张孝,说侍奉父母的时候,对父母一直保持愉悦的脸色最难。孝子深爱自己的父母,脸上一定保持和顺之色,有和顺之色就一定会有愉快的神色,有愉快的神色就一定会取一胜筹。严肃庄重,不是侍奉父母的做法。因此,一定是真正深切热爱父母的孝子,才会对父母有和顺之气,心中有和顺之气就会和颜悦色,和颜悦色就会曲意顺从,不然的话,总不能强迫人脸上出现愉快顺从的样子吧!这就是真心对待父母,不做表面文章为难的地方。如果因为有家事需要儿子代替父亲,弟弟代替兄长去做,或是在酒席上儿子恭敬的敬父母亲的酒,弟弟敬兄长的酒,都是应该做的。稍微知道礼仪的人都会这样做,还不能完全说是孝。或者父母遇到有事,就由儿子来操劳,子夏已经能这样做,如他所说的竭尽全力奉养父母了;而对父母保持愉快的脸色,曲意的顺从,子夏还没有做到,因此夫子告诫他,孝顺父母,难在子女的容色上。伊川程颐说:“劝告孟懿子如何对父母孝顺,其实也是劝告大家如何对父母孝顺;劝告武伯如何对父母孝顺,是因为他做了缺少和婉的脸色。因为个人才能高低各异,夫子根据他们的失当之处而告诫他们,因此对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然而打算尽孝的人,一定要把这四章内容合并起来看,反省自己的行为,对照圣人告诫这四个人说的话认真思索而后施行,使这些孝道聚于一身,否则,即使亏欠其中一条,也不能说是尽孝了。
徐元杰口奏皇帝说: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实在是从讲学中悟出来,即是《大学》中的亲近民众,是始于彰明光明正大的美德,但是都不可不知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所谓定、静、安三个字,能够镇服压制纷纭世事,又应加上一个虑字。还说:臣愚笨狂妄,正希望陛下做到定、静、安、虑,遇事用心谋划。臣更愿陛下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以报答天地祖宗为目的,或许自二、三大臣以下,受陛下影响,都能相互告诫,以报答陛下为心。
徐元杰一边劝导皇上,一边为了孝,称自己为一介粗疏愚昧书生,所受科举名次太高,昨日在担忧之余,又贪图享受陛下的恩泽,在三馆滥竽充数,内心惭愧,甚觉不妥,故请假回家侍奉母亲。他还说陛下对他的恩宠太多,家中灾祸不止,上而言母亲的老病经常发作,下而言他的宿疾也未愈痊,全家都很艰难,略有风吹划动,全家就会陷入危困之中。乞求朝廷怜悯愚臣,特别查看臣前后几个奏章,收回成命,改任臣小小祠禄官,以使臣有侍养母亲,来养活衰弱残疾的一家人。
徐元杰比照省札循环任命的办法,经查实已经颁下了诏命,不允许辞免官职。便说自己蒙受朝廷宽容,甄别录用,赐予特别的恩宠,感激涕零。又想到自己愚昧粗疏、末学后进,蒙朝廷越级使用,实觉不妥,受恩宠过多,致灾害滋生,身上顽疾多次发作,加上母亲年老多病,早晚都要进药维持生命,以后侍养会更加艰难。家事紧迫,内外交困。他私下认为朝廷有忠厚养士的风气,能明察体谅众臣的实际情况,凡是有至情至性的要求的都得到了批准。
一日皇帝说:连日以来,天气都很好。徐元杰说:天时和朝廷的人事其实是互为表里的。庚戌日的雷声,听起来觉得很猛烈,自从陛下畏天知惧,避正殿,减膳食,下诏让大臣直言进谏,修德行以应上天,而感应随来。所以在望日本应发生月蚀,而被云朵遮隐不见,就和没有月蚀一样,这是第一个应验的。当时应往城郊祭祀,而连日阴雨,听说陛下曾说:尊敬祖先是重要的事情,虽然下雨了,也要出城郊祭。癸丑日,陛下车驾出城时,天却放晴,都城人十分高兴。郊祭完的次日,天上又下雨了,这不是第二个应验吗!由此可见天人感应是如此应验。皇帝说:天人相通的时候,是可以应验。他高兴地说:陛下知道这个应验是真的,足以证明陛下实为上天之子,心意与天相通,所谓一动一静,一升一降,都应当在陛下左右。凡是一个举动、一次施行、一次人才的进退升降,都应当体验上天之意。皇帝说是。又问近来官员授职如何?他说:符合众望所归条件的人固然多,也偶有众人不满意的人选。臣把人事与天意相印证观察,发现出现不满意人选时天象是阴晦的。臣愿陛下从今以后,必须要以上天之心为自己的心,即要做到大众无私。即便如此,也要和大臣们参酌士人公论,不能仅信近臣的话。孟子认为在任用人才上国人都说可以,然后观察他,而不是因为左右的人说可以,大夫们说可以就轻易相信。从《尚书?洪范》所记载来看,第七章用占卜决疑的办法选拔人才,是先要心里有所谋划,后来才用龟甲蓍草来卜筮验证,参考卿士大夫们的意见,又要符合普通百姓的意愿,这才叫大同。这是今日应当深切省察的。当前正是教化革新之时,每件事不可不合乎民众的希望,违逆了众人所望,便是违逆了上天的意愿。臣多次上奏丙午、丁未阳九之会近在眼前,这个时候君臣上下要极力敬修人事以感应上天的劝诫,或许会在天变还未形成时便消弥。
可见徐元杰做事以德、以孝、为民为先。
徐元杰说:今日的首要任务是要修持自身实德,任用人才是第一件大事,不可苟且偷安。皇帝说:是要修养真实的德性。他说:就此而论,先修养自己的德行就可感动别人。皇帝说:这全要爱卿等人规劝补益。他又说:臣愚笨不肖,对陛下圣德没有什么帮助。但臣日夜用心琢磨,凡是能匡正君主,有益百姓的事总是极力思索,知无不言。臣有十二个字献给陛下。皇帝问:什么字?他奏道:咨访广、识认真、发用审、把握定。皇帝应声说:“咨访广、识认真、发用审、把握定。”念了一二遍。他又说:《中庸》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大概意思。《中庸》所谓的‘惟有天下最崇高的圣人是聪明睿智的,能居王位而统率万民’,这是说君王的天资聪明,至于下面四句,可以从学习中理解,不过是仁、义、礼、智四个字而已。皇帝问:怎么解释?他说:宽裕温柔是仁。宽宏大量,温和柔顺,关心包容一切是仁。发强刚毅是义。奋发有为,刚强坚毅,能决断天下大事,是义。下二句讲的是礼、智。庄重严肃,忠诚正直是礼;条理清晰,详辩明案是智。但是这四方面没有提到信,信是确定做到了才叫信,这四句都说了‘足以有’三个字。确实做到了才叫信。她说:陛下圣学高明,认识已经很真切了。自今已后需要广泛咨询访问,每件事都要认真对待,任用人才,不可不审察。或许会没有悔恨灾祸,不会招致外患。然而又要常常做到公正无私,把握好教定。皇帝连说极是极是。
徐元杰曾奉明皇上,说皇帝贵为天子,心与上天相通,起心动念,都会有善或不善的征兆。因缘而起,陛下的心和上天的神灵紧密相连,是否恭敬地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都会关乎天下盛衰的征状。
徐元杰说《诗经》中有“天生众多百姓,有事物必有法则;百姓保持本性,所以爱好美德”,这是周朝复兴的根本原因。
徐元杰说要匡正风俗,兴起人心,不如搜举年老刚直的饱学冠军赛士,以求他们所坚持的纯粹笃厚的学问,讲明切实的美德,择其中一二人为尊,作为朝廷内外师儒之官。
徐元杰家传善学,得到陆象山先生的亲自教导。其祖父伯珍,迎请陆先生在山南,开席讲坐。先生写了“愈高”二字作为读书堂的名字,又另外写了“讷斋”二字用为书斋名。余更加知道先生引导伯珍进入大道了。大概是造道没有定法,高明的人一定会更加高明,而不会停止在满足而已。
徐元杰称自己是浅薄愚笨的人,本不善于言语,听说先儒告诫他人的,有就其人的行为而称赞,有就其人性格欠阙而补救的,无非是劝人向善。讷斋很接近象山讲习之所,又为象山先生登门最早的弟子,其闻说大道也一定是真的领悟了“讷”字,这大概也是实实在在称赞他。今仲山又以“易”字取为斋名,当知道“易”之大,至简至易。一定要保持谦虚沉默,领会不言说的易而不要流于口耳之间传述。守住不易之易,不要纠结于事情的变化。那么一个“讷”的奥妙,天地之间的安静,相互相生易了。仲山要认真慎思而笃行。
这就是南宋时的社会背景,这就是徐元杰的性格和对当下的愤愤不平,使他对朝廷的为官和时政有独特的见识。虽他救不了国,但可以救他的徐氏家族,于是他制定了自己独创的徐元杰的家训家风,这家训家风不仅影响了整个徐氏家族,而且波及影响了一大片社会群体。
徐元杰家训家风的社会影响
徐氏祠堂
黄塘村位于煌固镇南面,面积11.3平方公里,8个村民小组,共户人,其中党员69名。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好家风好家训则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的精神,镇党委在全镇力推徐元杰的家训家风,要求全镇厅堂悬挂家训,全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晒家风诵家训的活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自古以来,“家和万事兴”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徐元杰优秀的家风家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徐元杰的家训家风也就是传统的家庭教育,这包括了传承价值观、论理观与道德观,也包括传承的基本方法与规矩。徐元杰优良的家风、家训其终极目的就是达到“家和”,达到“万事兴”,达到家族的世代繁盛。因此,他的“家训”的关键是在家庭中强调尊老抚幼,成员间互为体谅,坦诚以处,包容信任,而禁忌猜疑、抱怨甚至指责。就绝大部分的家庭而言,各自的家训侧重点是针对下一代,对下一代提出的严格要求,希望下一代能尊奉之,践行之,并传承下去。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安世之道。千百年来,中华优秀文化通过一代代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徐元杰的家风家训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微观载体,以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直接作用。
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有多种,包括《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徐元杰的家训也是属于这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一个部分。在大兴节俭办事之风的当下,重温一下这些古训更是大有裨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
徐元杰的家训家风不仅影响了煌固镇、上饶县,而且影响了上饶市及省内外。那是因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凡是徐氏女子嫁出的地方,首先就把徐元杰的家训家风带去了,而且影响了身边的亲人、乡亲,带出了当地一片好的家风。徐家人说: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只关德行,家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影响着社会之风。让大家知道了从家风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具体行动,一个是精神层面,逐渐升华。而且他们徐氏后代也明白,家风是社会的产物,与时俱进,历史的变革,或早或迟,总会赋予家风、家规、家训以新的意蕴,除旧布新。时下,引领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时代风尚,顺理成章地也成为徐元杰家风家训的重要内涵。
凡是有徐元杰后代的地方,当地政府都会借徐元杰的家训家风,团结人,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黄塘村群众就投资十万余元对全村进行了环境整治,改变了村容村貌,百姓投工投劳,对陈村至何家米道路进行了硬化,大大方便了百姓日常生产生活。
用友软件的王文京,上饶县熿固镇塘里村人,以29亿美元的财富位列榜单第位,成为江西首富。王文京家庭的家训家风就是受徐元杰家训家风的巨大影响,平时,父母就是以徐元杰家训家风来教育他,而且把这个家训家风写好挂在墙上,他天天读天天看。一个从穷山沟里走出去的孩子,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是很好,但他靠着良好的家训家风,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不仅走出了乡村,更走向了大世界。九十年代末,王文京捐款万建煌固镇塘里村完小,年捐万完善煌固镇汪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另捐了价值十几万的教学电脑,年在煌固镇塘里村捐款万建老年活动中心一个。这是受徐元杰家训家风影响的典型代表,他又影响了下一代人。
徐元杰家族优秀人物
徐元杰的侄子,南宋进士徐宗仁,官居吏部尚书,牢记叔父徐元杰的谆谆教诲,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他力劝皇上及文武百官抵抗外来侵略。但是,当时金兵势力太强,无法对抗,南宋皇帝最后为了保全百姓生命安全,无奈采纳投降下策。皇帝和文物官员投降后,金主对他们一一加封进爵,唯独徐宗仁不愿跪着生,宁可站着死。他慷慨为国捐躯,表现了他伟大的爱国精神。
清宋,徐元杰后裔徐学章,饱读史书,满腹经纶,有一次,黄塘来了百余逃荒人,贴一告示,有对得此对者,我马上行路,绝不打扰本村百姓;若无人对得此联,吃、喝、住必须你们安排。有知徐学章在家者,匆匆到他家求助。徐学章想:“如果不对此联,文明脸面何在?如果对得此联,逃荒食何在?”在大家苦苦相求下,只好挺身而出。徐学章走到那里,看见上联写道:“木心取米”。徐学章略加思索,挥笔而就,下联每字只加一笔,“未必敢来”。逃荒即刻离开黄塘,向别村进发。
徐学章以后参加了反清革命军,职任团参谋,终在战斗中牺牲。
上饶县政协委员徐春平,十分重视状元鼓里黄塘的教育事业,他为黄塘小学添置教学器材,捐献人民币四万元。
上任黄塘村支部书记徐孚庆,为弘扬和传承徐氏文化,除捐献钱财外,还投身设法重建徐元杰墓。向上级打报告,设计示意图等,虽大功未成,但苦劳犹存。
现任黄塘村支部书记徐节建,特别关心学校的教学,经常到学校问寒问暖,特别每逢九月十日教师节,他都要到学校与老师谈心,对退休的老教师,更加尊敬、体贴,黄塘小学师生深有感触。
黄塘村的徐轻俏嫁到合肥市肥东县石塘镇后份村影响和谐。
徐氏文化,历史渊源。徐元杰的后裔生息在状元故乡的热土上,发展了酒业文化。
徐永平,男、50岁。种养殖大户,受家风家训影响,为家乡黄塘清洁工程献计,献策捐款0一年,连捐两年清洁工程款。
徐风仙,女、82岁。曾任上饶地区副专员,受徐氏家风影响,为人为官清廉,刚正、为民。
徐孚庚,男、77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在上饶地区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受徐元杰家风影响,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徐子庆,男、45岁。受徐元杰家风影响,努力读书,勤奋好学,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博士学位,现在在广东一家证券公司做白领,用徐氏家风影响着公司的上下员工。
林忠,男、45岁。受徐氏家风影响,刻苦读书,考上江西农大,毕业后在上饶县财政局工作,积极为家乡公益事业出力。
林宇亮,32岁,湖南中南大学毕业,现为湖南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工程师,以徐氏的家风影响着中南大学的师生。
徐几庆,44岁,受徐氏家风影响,刻苦学习,毕业于安徽大学,现在在广东茂名鸡岛旅游度假区任经理,以徐氏家风影响着来广东旅游的各方游客。
徐元杰家训家风小故事一:
徐风仙的家是个大家庭,外公外婆和小阿姨一家合住,十多年来一直其乐融融,在小区传为佳话。爸爸不喜欢甜食,但对外婆做的菜从来不挑剔,总是装作很爱吃的样子。妈妈现在还经常讲起外婆给爸爸吃桂圆肉的故事,那是爸爸第一次见丈母娘,外婆按绍兴习俗给爸爸做了一大碗桂圆肉,放了很多糖,爸爸咬着牙吃下,外婆以为爸爸喜欢吃,以后经常给他做,一吃就是两年多,直吃得爸爸哭笑不得。每次家里有重大事项需要讨论,开始大家叽叽喳喳发表意见,实在不能统一,最后大多是听外公外婆的,用爸爸的话说,这就叫百孝顺为先。
外公外婆年纪大了,有时会因为小事争吵起来,爸爸妈妈总是耐心劝说,从不顶撞他们,即使有时外公外婆看上去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没有丝毫责怪他们的意思。爸爸总是说,孝顺孝敬,没有顺没有敬,哪来孝?对长辈首先是顺从,要让他们顺心,感觉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尽可以由着他们来。爸爸还常说,孝敬无底线,就是说对大人尽孝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徐元杰家训家风小故事二:
在徐孚庚家里的大厅里,端端正正的挂了一幅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每每看到这十个大字,心里总是有所感悟。爷爷说要把这句话铭记于心,它会使我受益匪浅。
记得他的成绩下降,爷爷问情况,他便如实回答。爷爷听完笑了,说:最根本的原因是你不认真,怕吃苦,怕累,每天要完成功课很晚。爷爷指向大厅上那几个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把这幅毛笔字挂在这里么?爷爷说这个家风被传承了几十年,在他小的时候,老爷爷就告诉过他,如果你想得到甘甜的蜂蜜不穿过蜂林,一味的退缩你就永远达不到。如果你想成功,不吃苦拿什么积累经验,去体会生活的美好呢。听爷爷讲到他们过去的辛酸,相比之下自己是最幸福的。顿时茅塞顿开,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难我难我不畏难。回味爷爷说的每一句话。学习的动力也就回来了,好像浑身充满了力量。
家风伴我成长。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它会给予你超出你想象的回报。家风会伴随着我一直传承下去。
徐元杰家训家风小故事三:
郑春仙因为家风好,家庭和睦,退休后就到处教人跳广场舞、打腰鼓、说小品,还参加活动弘扬民俗文化。今年春节,郑老师在煌固镇组建一支50余人,平均年龄达58岁的表演队,到各村演出。其中煌固镇的经典节目《花船灯闹元宵》是到处寻找对此了解的老人,从而得以再现;还有结合党的政策方针而自编自演的小品《老两口说唱党风廉政》;《开门红》、《幸福美丽上饶城》、《欢天喜地奔小康》等舞曲都是由郑老师自编。煌固镇由其指导编排的舞蹈《中国美》参加上饶县第四届舞动西城广场舞大赛,更是荣获优秀奖。
郑老师不仅弘扬传统的民俗文化,还宣传编排党风廉政建设和教育孩子要孝顺的节目,把徐元杰的家训家风写进节目自编自演,既丰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又传承了徐元杰的家训家风,通俗易懂,各地村民一有喜事好事或是节日,还都邀请她去演出。
徐元杰家训家风小故事四:
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徐几庆说,小时候,每到节日,特别是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吃年夜饭,我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他爸爸(她的爷爷)是一个大家庭20多人,吃饭的时候,我爷爷先给我太爷盛饭,太爷动筷了,他们才敢吃饭,我太爷就把好吃的给我爸吃一口,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每到节日,农闲时节,村里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赌博,父亲就告诫我禁止参与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准吸烟:烟有百害,无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伤身,我就养成了不吸烟不赌博,少饮酒的习惯。母亲每天都讲: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孩子;不说谎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父母身传言教的教导我们,“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足长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训”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与他们一言一行息息相关。
徐元杰家训家风小故事五:
徐永平家的家风虽然平凡普通,但它如精神食粮,能让我们时时汲取营养,想到上进,使我受益匪浅。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说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我家的家风是:“好好做人、好好学习。”
家人们从小就教导我要好好做人。
爸爸教育我要守信。记得二年级的一个周末,因为我表现好,所以,爸爸准许我玩一小时电脑游戏。但是,我玩游戏超过了时间,爸爸很严肃地收起了电脑。之后,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棠林,要守信,不然,长大后你到社会上是会很麻烦的!”
姐姐告诉我要诚实。因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三年级的一天,我不小心把姐姐最爱的玻璃杯打碎了。我很怕被挨骂,不过最后,我还是鼓起勇气,向姐姐道歉。但是,姐姐原谅了我,并且对我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杯子打碎了不要紧,如果你因此失去了诚实,就没有人会相信你了。”
妈妈教育我要谦虚。四年级的一次考试中,我考了全班第一,回到家我得意洋洋得告诉了妈妈。妈妈和蔼的对我说:“棠林真棒!再接再厉,不过要记住:‘谦受益,满招损。’”
家人们不仅教导我好好做人,还教育我要好好学习。
五年级,我因沉迷网络,所以期中考试只考了八十几分。回家路上,我很害怕妈妈会怎样对我。但是回到家,妈妈却对我说:“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跌倒!你要以此为起点,争取下次取得更好的成绩。”然后妈妈和我分析原因,为我解答难题。经过妈妈的辅助和我不懈的努力,我的成绩直线上升。在期末考试中,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礼仪之邦而着称的国家,我们这些孩子也一定不要愧于我们的祖先,不愧于是一代好家风的继承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