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经常感到头晕、恶心,特别是一起床和躺下的时间,觉得天旋地转,眩晕都不敢睁眼睛,非常难受!”杨女士告诉记者说,她刚开始以为自己得了心脑血管疾病,医院相关科室去检查,可检查结果显示,她没有这方面的疾病,医院,挂了神经内科、消化科等多个科室就诊,就是查不出眩晕的原因。后来,她又到滨医院耳鼻喉科求诊,经SRM-IV前庭功能诊疗仪行变位试验检查,确诊为右后管内耳石症,经专家精心治疗,眩晕症状消失。
对此,滨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孙秀梅向记者介绍说,眩晕是一类多发病、常见病、疑难病。40岁以上人群患病达40%,65岁以上人群发病达25%。其中,耳源性眩晕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即耳石症,约占整个眩晕患者的三分之一。
专家精湛技术和先进的诊疗仪器为患者解忧
孙秀梅向记者介绍说,为了解除更多眩晕患者的病痛,医院耳鼻喉科于年5月率先购进国际领先的SRM-IV前庭功能诊疗系统、美国红外线视频眼震图系统、前庭双温试验仪、前庭诱发肌源电位仪、听力学检测设备等,开展眩晕诊治工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滨医院耳鼻喉科借助这些先进的眩晕诊疗设备,由从事耳鼻喉科专业2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亲自对眩晕患者进行前庭功能的系列检查,为疑难眩晕患者提供准确的病因诊断。同时,针对病因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据了解,开展眩晕诊治工作一年来,已接诊1千余例头晕或眩晕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该院耳鼻喉科开展各种头晕或眩晕的前庭功能检查,以及各种耳源性眩晕疾病的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前庭功能低下、双侧前庭疾病、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发症、上半规管裂等,同时也开展运动病的诊治,如:晕车、晕船、晕机、晕电梯等。
耳石症易复发,疲劳、抑郁是诱因
孙秀梅告诉记者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是一种常见的耳源性眩晕,约占所有眩晕的30%,是由于椭圆囊斑上的耳石(碳酸钙结晶,通常附着在耳石膜上)脱落,进入到半规管内,耳石在头位变化时在半规管内游动,引发的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为眩晕的发作与体位(头位)变化相关,如躺下、起床、在床上翻身或低头抬头等引起的天旋地转性眩晕,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
孙秀梅表示,与耳石症的手法复位相比较,耳鼻喉科采用SRM-BPPV诊疗设备对耳石症进行复位,具有以下优点:全自动SRM-BPPV诊疗设备可以在三个轴上进行度旋转,可以对旋转参数进行定位、定量、定速的设定,设定变位试验以及不同类型耳石症的复位方案,不需要病人体位的配合。通过视频眼罩在屏幕上直接观察眼震,并记录、保存、测算数值。
尤其是对于有自发性眼震合并耳石症的患者,数值测算更为重要;对于不典型的或是不好判断的病例,可以数据回放分析测算,而不必重做检查,免除病人再次检查的痛苦;对于病史长的,考虑耳石的粘滞性以及部分与管壁有粘连,采用震荡法、反方向法等;对于多管多种类型的耳石症,本着先重后轻、先典型后不典型的原则依次逐管复位治疗,可以做到病人一次上机,完成全部的复位治疗;对于病情较重、体格肥胖、颈腰椎疾病或是外伤手术后手法复位不能配合的患者同样可以进行诊治等。
孙秀梅提醒说,耳石症患者复位成功后,部分病人可能复发或是再发,一旦发生后复位治疗依然有效。紧张、疲劳、抑郁、外伤、年龄老化等是耳石症的常见诱因。因此,避免上述因素(年龄因素除外)、生活规律、饮食清淡、注意合理饮水等可以避免耳石症的发生或复发、再发。
晕车、晕船可以治愈
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些晕车晕船的市民也到该院耳鼻喉科就诊,这让记者多少感到有些意外。难道晕车也能治好吗?
对此,滨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孙秀梅表示,晕车、晕船其实是运动病。运动病是指人体在乘坐运载工具时,由于加速度的刺激强度超过个体内耳前庭器官耐受阈限,而引起的头晕、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一系列前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晕车、晕机、晕船等。
孙秀梅说,运动病、眩晕、偏头痛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运动病的防治措施较多,有药物防治和非药物防治方法。药物的预防效果(也就是在乘车乘船等之前服用)明显优于治疗效果(即在乘车或乘船后发生运动病后再服用)。无论是抗胆碱能药、抗组胺药、拟交感药、钙离子拮抗剂等均不可避免嗜睡、头晕、记忆力损害、全身无力等副作用。非药物治疗包括适应性前庭功能锻炼、减少诱发因素等。
近年来,借助SRM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诞生了一套防治运动病敏感人群运动反应的新技术,称为“高强度耳石功能锻炼”,此方法通过在半规管平面的高强度、大幅度前庭刺激,达到降低半规管、壶腹嵴、耳石器的敏感性,从而实现降低运动病敏感者空间运动反应,减轻或消除运动病症状的目的。
患者徐某,女,67岁,自幼晕车,几乎不敢乘车,逼不得已需要乘车晕车一塌糊涂。在门诊应用SRM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给予高强度耳石功能锻炼3次,每周一次,晕车症状基本消失。
老年人眩晕发病率高
孙秀梅介绍说,双侧前庭疾病也称双侧前庭功能丧失或双侧前庭功能衰竭,是以头部运动时出现视振荡,行走时出现步态不稳,具有空间记忆和定向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前庭疾病。部分患者表现为脚底踩棉花感、或是躺着、坐着不晕、一动就晕,这类患者通常在黑暗和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走时加重。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在门诊眩晕病人中发病率约占2%~7%。
患者车某,女,78岁,因眩晕、恶心、呕吐3天入住该院消化内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给予胃镜及相关检查未见异常。给予输液及对症处理,效果不明显。
病人头晕非旋转性,躺在床上不动时症状轻,睁眼或翻身症状加重,不能坐起、行走。经耳鼻喉科会诊,给予前庭功能检查,结果显示双侧前庭功能低下,停用眩晕停药物,当天给予前庭康复治疗,病人逐渐能够睁眼、坐起、行走直至恢复正常,历时1周。
专家介绍说,双侧前庭病(前庭功能丧失或低下)病因复杂,常见的有老化、神经耳毒性药物所致、耳部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前庭神经鞘瘤或听神经瘤、内耳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周围神经病等。
首先得针对病因治疗,如果病因去除或是短期内病因不能去除,需要重视早期预防进行性前庭功能丧失,保存和改善尚存的前庭功能。通过停用前庭功能抑制药和早期前庭功能康复训练,改善受损的前庭功能,促进中枢代偿和其他系统的替代作用,来恢复病人的平衡功能。
专家简介孙秀梅,滨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航海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学会睡眠专业委员会委员,泛亚面部整形美容外科学会中国区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年,对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及各种急症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擅长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手术、扁桃体腺样体手术、腭咽成形术、支撑喉镜下下咽及喉手术等,特别是在非手术治疗各种外伤性鼓膜穿孔、中西医结合治疗耳聋、眩晕等方面,独具特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论著2部,发明专利2项。